今年暑假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张子恒、周烁然等一行前往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采访调研陈绍武老师的人生故事。这次难能可贵的实践经历让他们受益良多。以下为调研团成员感悟摘编。
————————————————
◉张子恒(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师范生)
参加此次调研,刚开始只是怀着“试一试”的心态邀请了两名朋友加入。但随着新成员的陆续加入,这次调研越发让我不敢掉以轻心。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社会实践,也是第一次担任队长。正如我在答辩时所说:“年轻并不是我们的短板。”我们每一个人在此次调研中收获的成长都是巨大的。
在有着40年教龄的陈老师面前,我们就如同一株株幼嫩的禾苗,从他身上学到的每一样东西,对我们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滋养。
记得正式开始拍摄的第一天清晨,天色仍漆黑如墨,陈老师已经借着路灯朦胧的灯光在小区门口晨练,压腿、踢腿……我以为昆明的清晨是需要一件厚外套的,可陈老师身上那件被汗水微微浸湿的短袖却打破了我的认知。晨练只是一个开始:换装,赶到学校带早操,前往老年大学带领大家练习太极拳、健身气功……我曾以为“朝气”这个词是年轻人特有的,可与他相处一整天后,再次打破了我的认知。于是在后面的交流中我问道:“您为什么每天都这么有活力呀?”陈老师的回答很简单,却又很难做到,他说:“因为热爱。”正是源于对这份工作、对体育、对武术、对生活中每一天的热爱,仅仅是看到新一天的太阳升起便满心欢喜,于是精神蓬勃,仿佛从不知疲倦。
热爱——一个多么纯粹的词语。因为热爱,所以我选择了师范;因为热爱,一群年轻的生命才有了绽放的舞台。
◉李孟哲(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师范生)
作为团队的一员,这次调研经历远比我想象的要珍贵。
在前期准备中,无论预访谈文稿的撰写,还是参与答辩的准备,年轻或许意味着缺乏经验,但正因为年轻,我们敢想敢做,用热情弥补不足。在实地调研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与不同背景的受访者有效沟通。记得第一次访谈时,我紧张到提问都有些磕绊,但也逐渐学会了倾听与引导。尤其难忘某次临时增加的采访任务,我们迅速调整分工,默契配合,最终顺利完成。这些实战经验远比书本上的“沟通技巧”更鲜活,也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应变能力,是在突发状况下保持冷静,并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陈老师的故事是调研中最震撼心灵的部分。他40年如一日的坚持,真真正正地映射出“四有”好老师的品格。我曾疑惑:是什么能让一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充满激情?直到看见他晨光中的身影、听到他谈起学生时的神采,才明白教育的力量:它能让岁月变成养分,让付出成为一种享受。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这让我开始思考:我是否也能像他一样,在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保持初心?以及将来我能为教育做些什么?调研结束时,队长说“这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我深有同感。
感谢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队长的统筹、队友的协作、指导老师的点拨,还有受访者的无私分享。那些答辩通过时的欢呼、深夜改稿时的疲惫,都成了独属于我们的青春印记。如果说调研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时间太短,还有许多问题没来得及深入探索。但这也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教育的田野广阔,而我们才刚刚开始播种。
◉焦文渤(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师范生)
作为一名“优师计划”师范生,经过此次调研活动,我更加明白自己的不足:对教育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习得的教育理论。学长用数十年扎根边疆的实践告诉我,教育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把“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融入每一堂课的设计中,写在每一页教案的批注里。陈绍武学长的事迹令我动容,更成为我心中笃定追寻的榜样。
◉周烁然(北京师范大学砺行书院师范生)
调研过程中,陈老师的言行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真谛。他坚持练习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几十年,这份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敬佩;更难得的是,他还在兰茂广场、老年大学义务教学,悉心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这种无私奉献的品格深深感染了我。
这也让我明白,真正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延续。陈老师用行动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既要坚守初心、持之以恒,也要懂得分享、甘于奉献,这样才能让所学所做更有意义。
◉江春焕(北京师范大学会同书院师范生)
人们常说教育不止步于校园。离开学校,第一次深入接触社会:早起拍摄晨练时的云彩、武术练习时衣袂翻飞的剪影、某次访谈中点亮灵魂的话语、嵩明夜晚街头的身影、听不太懂的方言、动人的民谣……尚处大一、大二的我们深知,想要感悟教育的真谛,只能更加务实地用脚步去丈量真实。很高兴,这次调研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教育和人生的信念。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0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