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河北旅游职院涉农专家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

依靠科技在黑土地里淘金

发布时间:2020-09-30 作者:王国维 徐景录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们这里气候寒冷,种植刺五加能行吗?现在市场行情怎么样,一斤能卖多少钱?”

“我家养的牛总是烂蹄子,不知道是咋回事?请周教授和各位专家帮我解决解决。”

不久前,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科技局组织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上,参训学员在与授课教师的互动过程中,急切地向涉农专家请教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周振银、陈万祥等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的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耐心解答,并详细解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内容。

近年来,河北旅游职院党委认真落实省委、市委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积极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贫困山村,宣传“三农”政策,传授农业实用技术。40多位涉农专家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他们通过科研项目示范、农业科技培训、派驻工作队等方式送技术下乡,使贫困农民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提高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的能力,实现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些涉农专家70%以上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他们把论文写在燕山大地上,走出一条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燕山”之路。

通过科研项目示范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河北旅游职院的涉农专家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为榜样,深入贫困山区传授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河北省山区中药材首席专家、河北旅游职院教授李世将自己多年来的科研成果无偿向农民传授,为种植黄芩的农民整地做示范,教会农民种植黄芩的技术要领,并以“科技明白纸”的形式将施肥、浇水、采收等技术规程发给农户,确保黄芩产量的提高和有效成分的积累。李世在河北省累计推广种植中药材8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他主持制定的“黄芩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结束了河北省黄芩种植长期无技术标准的局面。目前,承德市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黄芩种植、加工、销售基地。

苦黎芽(兴安升麻)是滦平县深山区一种药食兼用植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农民一直把采集苦黎芽作为发展多种经营、发家致富的山野菜资源。由于掠夺性的挖掘,苦黎芽的野生资源逐年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因为种子发芽率极低,严重制约了苦黎芽种植规模的扩大。为此,河北旅游职院教授杨福林带领课题组开始进行苦黎芽人工种植攻关,摸索出一套解除种子休眠方法,把以前当年不发芽的苦黎芽种子的发芽率提升到30%。

马占山等10户滦平县碾子沟村农民在杨福林等专家的指导下,积极发展苦黎芽仿野生栽植,经济效益是种植玉米的10多倍。马占山说:“杨教授是我们致富的引路人,他帮我们找到了挣钱的门路。每年采收的季节,北京、天津等地的客商直接到村收购,不愁销路。我们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打开一扇现代农业之窗

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中,河北旅游职院的涉农专家从转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思想观念入手,强化他们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实现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化经营型的转变,由依靠大自然无偿索取向依靠科技在黑土地里淘金的转变。

为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在脱贫奔小康中的领头雁作用,学院通过多种途径,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学院与承德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农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班和“一村一名大学生”素质工程班、驻村第一书记专题培训班,开办畜牧、农学、园艺函授大专班,提高农村干部学历层次。2016年以来,学院累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学员5000多人次,目前已有300多人成为农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提高了村干部的领富、带富能力。

找出路、教技术、兴产业,专家们还深入农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帮助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为他们打开一扇现代农业之窗。学院每年利用假期、冬闲季节,集中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教师在学院的日光温室、实验室、兽医院授课,手把手地教,让农民掌握果树修剪与管理技术、真假中药材的辨别与鉴定、畜禽饲养与疫病防治。对居住分散偏远、集中到校学习有困难的农民,学院派出由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农业科技讲师团到乡镇、村举办单项实用技术短训班,使一个乡或一个村形成一项产业,打造农业品牌。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训,有力地促进了承德市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平泉市食用菌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就是在黄守印、邢路军等河北旅游职院教师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如今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食用菌生产基地,形成“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模式,食用菌产业链产值78亿元,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直接带动8000多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教师驻村蹲点帮扶

实现志智双扶鱼渔同授

自2012年以来,河北旅游职院主动承担科技兴农、科技扶贫的重任,努力实现志智双扶、鱼渔同授。

2017年,由涉农专业1名教授和2名专业教师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组,到承德县上谷镇西沟营村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工作组针对所在村农民缺乏农业实用技术的实际,通过开办“农民科技讲堂”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授课,采取农民提问、专家答疑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先后举办中草药种植、果树修剪与管理、柴鸡散养等实用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农民200多人次。

“农民科技讲堂”促进了西沟营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村民们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今,西沟营村有10户从事蜜蜂养殖,9户养牛60多头,1户养羊62只,1户散养柴鸡300多只;12户建成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年收入8000元;村建成集中光伏电站一座,年收入10万元以上,可连续使用20年。经驻村扶贫工作组和村干部的不懈努力,西沟营村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如何落实“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针对贫困群众“不会发展、不敢发展”的突出问题,学院的专家们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对承德市各贫困县农村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开展农业政策和实用技术培训,发挥他们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真正培养一批懂农业技术、爱农民、爱农村的科技人才,带动贫困户提升“造血”机能,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涉农专家深入承德市贫困县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贫困山区的农民在鼓腰包的同时,更新观念富了脑袋,进一步激发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使贫困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脱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提升。

(作者王国维系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徐景录系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30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