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堂上,如何真正体现“静悄悄的革命”中的“静”?合作学习的迭代与升级,应朝向哪个方向?体现合作学习的课堂样态是什么样子的?本次活动的沙龙环节围绕这些问题,3位嘉宾进行了深入对话。

合作学习需要升级

发布时间:2018-12-05 作者:□ 本报记者 钟 原 综合整理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今天郑艳红老师带来了一节合作学习新样态的课,我想问下各位嘉宾,这堂课在哪些方面触动了你?

王红顺:触动我的有三点:第一点是这堂课的立意在于学会学习,学会改变,终极的学习不是学知识,而是提升一个人的学习力。第二点是这节课比较关注课堂上的两个“黄金等待”,一个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一定要等待3-5秒再让学生回答,体现出课堂上“静悄悄的革命”中的“静”;另一个是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后,一定要再等3-5秒,下边倾听的学生要归纳发言同学的观点,思考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第三点是合作学习既需要技术的支撑,也需要文化的支撑。

中国教师报:王校长谈的“学会改变”很重要。有时候,我们需要在合作中学会妥协,要学会在倾听别人观点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观点,进而优化、改变自己的观点。

李飞国:李玉贵老师说过一句话,那就是你已经学会了,就不要再认真了。这反映出一个很大的问题,教师如何在学生面前示弱,如何把出彩的机会让渡给学生。现实当中,许多教师过于强势,眼中没有学生,总是用自己的观点替代学生的观点,没有换位思考。

李玉贵:郑艳红老师的课上,每个话题都给了学生一大段时间。与其他课堂不同的是,一是时间的分配,二是听到的是思路不是答案,三是等待。

中国教师报:听了这堂课我也有许多感触:第一是在这节课正式开场前,郑艳红老师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倾听练习。第二是每个学生在分享自己的想法时,郑艳红老师始终都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观点。当教师时刻都在示范倾听、用心倾听每个学生表达的时候,学生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下面请3位嘉宾谈一谈,合作学习要迭代升级,应朝向哪个方向?

李飞国:合作学习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如何把每个人的作用发挥出来,形成一种合力,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合作学习力量的根在哪里?就在学习小组的建设以及功能的挖掘。为了更好地合作学习,景弘中学从时间、空间、事物上全覆盖,想方设法挖掘学习小组的功能,去创造一种机制、构建一种制度,让每个成员都朝着学习小组共同的目标努力。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小组中首先要调动每个学生“自管”,因为管好自己就是对学习小组凝聚力的一种贡献;其次是“他管”,即我要接受他人的管理;最后是“管他人”。

王红顺:第一,从合作的动机来看,从原来学习知识的合作学习走向为改变思维、提升思维的合作学习,再上升到为自身全面成长而合作。第二,从目标来看,从为了知识理解的目标走向终身发展的目标。第三,合作一定要有价值,有需求。课堂上,师生要有一个对话的主题,要围绕这个主题设计问题,而不是碎片化的问题。第四,一定要从回答走向回应,一定要从辩论走向对话。第五,师生要从有合作意识走向有合作技能、习惯上。第六,在合作学习场里,一种是自组织的合作,一种是行政组织的合作。

李玉贵:虽然我在一线教书30年,但还是要说,课堂上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是很困难的,因为合作有两个冲突,一个是学习者的智力与建立关系的学习者之间还有许多问题。另一个是我到许多学校去看课,有时深入到一个小组,发现那个小组在复制整个班级的结构。所以我希望大家想一想,什么才是比较成熟的小组,最难的一点是,合作本身是需要学习的,并且在既有的合作基础上,需要开启更深层的合作。

中国教师报:合作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虽然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合作学习可以是目的,比如合作学习就是为了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但就学习本身而言,合作学习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助力一个人的独立学习。尽管我们说合作学习需要不断纠偏,不断去发现痛点,不断迭代升级,但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下面,请3位嘉宾思考,在你们的理想当中,体现合作学习的课堂样态是什么样子的?

王红顺:我心目中的好课堂就是一条跑道,学生在跑道上朝远方奔跑。

李飞国:我心目中的那个课堂,教师是牧马人,要把缰绳放开,带领学生找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尽情吃草。

李玉贵:我心目中的好课堂是教师在课堂上,学会把声音降低,真正成为静悄悄的课堂。

中国教师报:现在许多学校都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都是课改的追梦人,最后我想请3位专家为我们的教师送上一句话,能够助力每位教师在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李飞国:课改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很幸福。

王红顺:课改永远在路上。

李玉贵:相信孩子,平等对话,建立关系。

《中国教师报》2018年12月05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