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的发展受许多因素影响,相比于人才引进、制度建设、文化提炼,我认为课程建设更迫切。让学生在怎样的航道上起航,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格局和视界。
课程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不是简单复制他人课程成果就可以的,无论是拿来主义的机械搬用,还是“有铺位设摊而无货品兜售”的空壳课程,或者是对他人成果进行二次开发的“混血”课程,实施中常常会形成“南橘北枳”的尴尬局面。
对于课程,我更倾向于其“标志性产品”的定位。课程是办学思想的具体化,一门辨识度高的课程应该脱胎于学校办学思想的母体。独特而有价值的课程让办学思想落地,学校才不会迷失发展方向,才能立于课改潮头。
在陶行知先生写就的晓庄教育神话及其“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办学思想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硬货——课程。1927年6月,陶行知组织“晓庄小学设计委员会”开设了语言文字、公民训练、自然农艺、健康卫生、正当娱乐等5门课程,而不是直接按照《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1923年)的规定开设课程。由此我想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学校将学科课程分类整合,形成四大门类课程,即“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而整合、优化带来的效益、品质也有目共睹。国家课程标准是纲领性文件,我们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要进行校本化改造,在开齐开足的基础上开设优质校本课程,增强国家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是每一所学校应有的担当。
学校要有优化课程的专业自信,要积极提取课程的校本基因,建构“标志课程”。一所有辨识度的学校,才有文化自立的精神,这是一所学校不被时间淘汰并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承载着办学思想的课程,永远是辨识度最大的视窗。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学校课程有无辨识度的逻辑起点。
“因地”——学校处于什么地方,有哪些教育资源?“因材”——教育的对象有什么特点,培养需求是什么?施教者本身是怎样一个组合?明确资源才能活化资源,活化资源才能活化课程;了解需求才能满足学生,满足学生才有满意课程。我校“大境脉课程”的创建便是因地而生,因材盘活。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地处大学城,生源是高校和辖区居民子女,师资结构呈金字塔形,学校特质显著。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城中每所高校都拥有适宜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扩展学习的场馆和优秀师资,学校附近茶山还有杨梅、瓯柑等农产品,自然资源丰厚,盘活区域内资源为学所用成为学校构建“大境脉课程”的方向。可是这些资源如同散落的珍珠,如何串联?“学习是境脉性变化”给予我们理论支持。学习需要情境,学习需要脉络,学习需要联结,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部情境,这不正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吗?较之其他学校,我校周围资源丰富、优质,辨识度高,本着实现更有意义学习的目标,学校提出了“大境脉课程”概念。
3年多来,学校逐渐被当地百姓、高校教师所接纳,信誉度增速飞快,其关键在于满足了家长的教育预期。而教育预期得以实现,来自办学思想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来自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的力量。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理智,在学校教育方面,他们不仅要听校长的办学思想,更要看学校课程建设,没有校本基因的提取与实践转化,言者、听者很难达成共识。思想与课程唇齿相依,让课程动起来,思想才不会枯涩。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27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