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西壮汉双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贵港市覃塘区举行,100多名壮汉双语教研员、教学骨干教师对覃塘区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做法赞赏不已。
“壮族占60%的覃塘区,立足民族特色,推进双语教育,先后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9年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区。”刚刚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覃塘区教育局局长曾伟杰说。
实施项目驱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蒙公镇廖瑞小学五年级教室内,校长韦书坚边讲解边操作,电子白板上不时变幻着图文,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学生。“智慧教育平台已在49所学校、4.4万名师生中推广应用。全区近半数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师资的教学。”曾伟杰说。
这是覃塘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最新举措,也是多年坚持项目推动的有力见证。
覃塘区大力实施农村教育建设项目,努力改善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在2013-2015年的3年间,覃塘区共实施中小学561个单项工程,完成总投资3.36亿元,新建、扩建和维修中小学校舍、运动场约23万平方米,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逐步缩小。2016年,覃塘区成为广西桂东南片区第一个“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此后,覃塘区向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发力。3年来,投入资金1.47亿元,共实施中小学332个单项工程,新建、扩建、维修校舍85840平方米,运动场119530平方米;投入2906万元推进教育信息化项目,教室基本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
立足民族特色,打造校本文化。在蒙公镇民族中学的文化博物馆内,古老的织布机彰显着壮族先祖的智慧,古色的犁耙重现壮族古人的勤劳,古香的服装重显壮人的风采……
覃塘一中的“墨香茶韵”、蒙公中心小学的“壮医药园”、樟木民中的“壮族铜鼓”、三里一中的“唢呐乐器”、东龙镇中心小学的“山歌对唱”……覃塘区各校立足本地壮族特色,着力打造“一校一品”的文化名片。
“我校由83人组成的铜鼓号队致力于壮族铜鼓文化的创新,以阵容强大、节奏协调、旋律高昂闻名,多次在市级比赛中获奖。”覃塘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黄秋梅说。
“我参加了手工制作、摄影社团,在比赛中经常获奖,得到同学们的鼓励,我变得自信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覃塘三中一八(3)班学生黄家慧在日记中写道。
优秀传统文化贵在挖掘、传承和创新。2014年以来,覃塘区教育部门开展的“十个一”才艺和比赛活动,取得了“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加、手手有余香”的成效。
推行校际联盟,不让一校掉队。“学校联盟把全区初中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按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的原则,定期开展订单式教研活动,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覃塘区教育局副局长黄强介绍说。
樟木镇中心小学通过“复制”覃塘镇中心小学的“3+1”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变为学堂,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通过近4年的联盟教研活动,在联盟盟主学校的帮扶下,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明显提高,从薄弱学校踏入先进学校之列。”石卡二中校长梁有伟说。
各联盟盟主学校是课改排头兵,他们宝贵的实践经验成为学校和教师学习的鲜活教材,各校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联盟的创建和发展让各校教育质量趋于均衡。”看到联盟发展的强劲势头,覃塘区教研室副主任苏建英高兴地说。
施行安教工程,教师扎根壮乡。“给个窝、做个媒、给块地、再培训”,这是覃塘区安教工程的关键词。
地处喀斯特地貌的覃塘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缺口严重。“从2016年开始,覃塘区在贵港市率先开展教师公租房、周转宿舍建设,至今‘两房’共建成2262套,惠及2422户教师家庭,还为每个住校教师分配了菜地。”覃塘区教育局人事股股长林树林说。
先成家后立业。黄练镇莫村小学教师韦海范与张团小学教师张晓花是通过中心小学举行的“快乐相约,向幸福出发”联谊活动结识的,从相识、相约、相恋直到迈向婚姻殿堂。
学校安教工程为广大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安居安教环境,提振了教师争优创先活力。2017年,覃塘区被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授予第三届“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称号。
《中国教师报》2019年06月05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