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已占当地人口的35.7%。在有的乡镇,外来务工人员甚至是当地人口的7倍。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泉州学生总数的1/5强,在一些县(市、区)已超过了50%,有不少学校甚至达到90%以上。 面对这种情况,多年来,泉州始终把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实施、扎实推进,获得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一致好评。在一次泉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真切地说:“我们如果受到一点歧视倒无所谓,就怕孩子在当地读书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在泉州,我们对政府为孩子提供的平等教育感到很满意。” “平等、融入、成长”的工作理念 为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2006年秋季,泉州市教育局提出了“平等、融入、成长”的工作理念。 一、平等:一视同仁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让他们在教育权利、入学机会、教育缴费等方面,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泉州市教育部门规定,各级各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负有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和责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与本地学生一样,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插班,必须按照班级生源均衡编班。如果就近的学校没有剩余学位,就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据生源分布、学校容量等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到附近学校就读。对小学升初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一样,参加免试电脑派位或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免试就近入学。 目前,泉州义务教育阶段21.4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97%以上都在公办学校就读,与当地学生一样平等享用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在学生的评优评先中,与当地学生一样享有同等的机会。像来自福建宁德地区的夏秋妹,就读于晋江市灵水中心小学。这是一所有1300多名学生的镇中心小学,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在当地都属于较好的层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了约50%。夏秋妹在学校大队长的竞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创办以来首位非本地户籍的少先队大队长。 泉州市教育部门还规定,在泉州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其收费标准与当地学生相同并有所倾斜照顾。一是按照物价部门制定的统一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二是不得对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所有学生收取借读费;三是对一些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行免、减、缓交规定费用的优惠政策。譬如石狮市对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给予全免费入学的照顾,丰泽区在一年里就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减免收费38.93万元;四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一样享受助学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享受助学金、减免缓交费用等政策的机会和比例都比本地学生多。在泉州中心市区的新村小学,享受惠民政策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了90%以上;五是在媒体和教育信息网上设立收费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加强收费督察,保障教育收费规范和公平。连续多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对收费的投诉几乎为零。 二、融入: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泉州专心学习,让孩子的父母在泉州安心工作,从而使他们以“新泉州人”的主人翁意识,主动融入泉州的日常社会生活。 2007年底发生了寒冻雪灾,有近100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子女在泉州欢度春节。泉州各级政府提供了尽心周到的服务,包括为他们提供一份免费的除夕夜“团圆饭”和大年初一节日餐券、一套学习资料、一套简易文体器材等。教育部门还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办理了免费的读书证、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冬令营”,让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子女在泉州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泉州市教育局还在全市中小学中,大力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以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好、更快地融入泉州的学习和生活。 三、成长: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孩子一起健康成长,在泉州这个“第二故乡”实现自己的成才理想。 “温饱前,我们期望教育能帮我们摆脱贫困;温饱后,我们更期盼教育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发展。”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家乡的教育条件与泉州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他们带孩子到泉州来接受比较好的教育,期望孩子能够超越父辈,有所成就,这是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奋斗追求的目标。 由于泉州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努力,他们的这一目标正在实现。像跟随父母到泉州的江西籍学生邹朕,在市中心市区的朝晖小学就读,2007年被推荐参加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动力火车”游戏比赛,与同伴一起获得了第一名。还有来自福建南平市的徐晨婧同学,被学校推荐参加全国少儿拉丁舞比赛,获得了金奖。 对此,泉州市教育局局长郑文伟说:“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泉州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相信,当他们长大后,有很多人会把泉州作为工作和生活的热土,这将为泉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储备,对泉州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