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 教育部副部长 陈小娅 一、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主阵地,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一是注重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载体。教育部按照中央8号文件关于课程建设的要求,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全面修订义务教育阶段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的德育功能。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全国统一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和普通中学历史课示范教材,进一步发挥导向作用。许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现状,分学段制定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具体的德育目标和教学活动建议,为在课程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注重在教学中进行价值观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指导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在教授德育课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民主法制、国情、生命、心理健康、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基本内容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授语文课时,以文学的魅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教授历史课时,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梳理唯物史观。在教授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等健康与艺术课程时,通过有关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掌握,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健康的教育。在教授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时,通过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许多学校还在校本课程中以当地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等为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种知识传授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真切具体、生动形象,更容易入耳、入脑、入心。 三是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教育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班主任的配备与选聘、职责与任务、待遇与权利、培养与培训、考核与奖惩作出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将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充分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积极组织开展班主任培训。广大班主任在班级日常教育管理中,在处理突发事情时,越来越注重对每个学生的关爱、尊重、理解和引导。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独特的校园育人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风气。许多学校实行了德育工作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教育部制定发布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提出了基本要求,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许多学校还开展了具有本校鲜明特色、浓厚地方色彩的校风建设活动。 二是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让学生舒展身心、快乐成长。从2004年起,教育部会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每年举办“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各地组织中小学生利用重大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以及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三是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中小学,都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校史陈列室、少先队室等可利用的空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德育的引导和熏陶。许多学校还注重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校园网络的作用,农村学校在校园里还开辟了小种植园、小养殖园,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