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从“终身”看“基础”——对基础教育之“基础性”价值的再认识
2010-04-06  2010年04月06日  来源:人民教育

  编者按:

  当今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教育?

  换言之,基础教育要给学生打下怎样的“基础”,才能使他足以应对时代的挑战?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那是否就是“基础”的全部呢?

  2008年底,有一则消息引起人们的注意:12月15日,被誉为“蝶神”的周尧教授,走完了他98年的人生历程,安静地离开人世。他曾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默默研究昆虫60余年,身后为我们留下了《中国蝶类志》等专著。其中,《周尧昆虫图集》中900多幅栩栩如生的昆虫结构图,都由他亲自手绘。(据《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47期)

  这则消息,令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与周尧教授60余年的专业生涯相比,10余年的基础教育时间很短,内容很肤浅,但是,从他60余年的专注中,我们分明能看得到他的兴趣、他的毅力、他的持久的体力,这些,难道不是一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重要的基础吗?

  还有,他的做人的修养、他与人合作的能力,又是不是重要的基础呢?

  尽管,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却是共识:基础教育应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一生发展,而非短期成绩;在此原则下为学生打下的基础,才是真正的基础。

从“终身”看“基础”

——对基础教育之“基础性”价值的再认识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杨小微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诉求与基础教育的回应。

  终身教育是当代教育思潮中涌动的一股极有生气的思想潮头,在这一思潮冲击下的教育实践重建,是当今学校变革、发展的重要背景。终身教育理念,是反思基础教育现实困境,进而探寻出路的重要视角。

  终身教育理念的系统表述,始于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随后由富尔主持撰写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又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进全球人的视野,从而与终身教育一起,为世界构筑起崭新的教育时空观。贯穿一生,与生活联系,使人的创造性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是终身教育的显著标志。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改造现行学校教育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战略选择。

  教育与生活本是紧密联系的,然而现代学校教育受现代科技与现代工业的引导,在学校教育目的、内容和过程中疏离了人的真实生活,而终身教育则从本质上体现出教育对生活的回归。

  终身教育理念究竟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诉求?基础教育又该如何作出正确的回应呢?

  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之中最基础的阶段,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集中体现于为年轻一代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由于知识更新的加速以及社会结构的急遽改变,一次教育受用终身的时代风景不再,所以基础教育“奠基”之“基”,便集中表现于兴趣、能力、习惯和品格。

  基础教育对终身教育理念的回应方式,首先是应深刻理解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这一思想转化为实践的必然结果,而真正建立新的教育实践体系需要相当时日;其次要以这种新观念、新视角反思以往我们对基础教育性质和功能的理解,以及在以往的改革实践中有无误解和偏颇,尤其对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要重新解读;第三是在新的理解之下重建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实践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然而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就有希望。

  二、对基础教育之“基础性”价值的重新理解。

  (一)从“双基”到“多基”,从“硬件”到“软件”。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小学注重“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渐渐成为公认的一贯的传统,这对年轻一代今后形成牢固的知识技能基础、进而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是重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当中小学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不再是一次接受终身受益的时候,“基础”所包含的内容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 从基本的“读”、“写”、“算”基础变得“品种多样”,如外语、计算机技术等都渐渐成为基础的“要素”,从而使“双基”变为“多基”。

  2. 一些过去不被视为基础的“软性”品质,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直的人格、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是终身性的。比如,一位获得了数学奥林匹克奖牌的学生,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学数学了!”这意味着尽管他的数学知识很扎实,可他在学会数学的同时“学会”了痛恨数学,失去了继续钻研数学的兴趣,这种参赛活动几乎使他失去了终身发展的动力。相反,许多在“文革”中失去了读书机会的人,由于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高考一恢复,马上就能抓住机遇,改变人生命运。甚至可以说,面对一个变化越来越丰富的未来,兴趣、习惯、人格、责任心等这些基础性的“软件”,有时显得比知识、技能这些“硬件”更为重要、更为关键。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