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亲爱的读者朋友,揣着沉甸甸的收获,依依不舍地翻完了旧台历,我们满怀期待地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欣慰地看到,以人为本的观念日益深入,教育领域内专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学习正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自觉要求。新的一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区域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道德教育建设,将以更大的力度探索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呼吁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怀。 在新年第1期,我们以较大篇幅推出安徽省安庆市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通讯报道。该市在探索促进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长效机制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今后,我们还将为读者推出更多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好经验。 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 ——安徽省安庆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纪实 安徽西南,长江之滨,有一座山川秀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安庆。因古有皖国,安徽简称“皖”由此而来,这里被誉为“安徽之源”。 在这片蕴积深厚的沃土上,悠远深邃的禅宗文化、开一代文风的桐城派、脍炙人口的黄梅戏等先后孕育生根。近代以来,从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陈独秀、两弹元勋邓稼先、佛学大师赵朴初,到京剧鼻祖程长庚、文学名家张恨水、美学泰斗朱光潜等,更成为安庆的骄傲。 2005年5月,国务院公布新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安庆市赫然在列。 古城新貌,机遇无限。要续写曾经的辉煌,教育责无旁贷。而今天的安庆,在下辖的7县1市3区中,还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11个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近年来,安庆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先后推出一系列教育行动,直指当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引起中央电视台关注并在“新闻联播”中报道;启动“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原安徽省委副书记张平批示,要总结和推广安庆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开展“关爱生命,快乐成长”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在安徽省率先提出“生命教育”新课题;组织“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家庭”万名教师家访活动,创新现代家校互动模式…… 值得称道的还不止这些。安徽省教育厅长陈贤忠评价说,安庆市“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全省做出了表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希望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作为这一系列“大手笔”的总策划,安庆市教育局长江兴代带领局领导班子,始终以德育工作为重中之重。他向记者表述了这样的教育发展观:“关注孩子就是关注未来,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重读尚文”之风,使安庆人以更加悠远的目光和更负责的态度,着眼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我们正在探索一个‘人人育德,德育人人’的道德教育框架,目标是实现‘人人成人’。”江兴代局长的每句话似乎都离不开“人”字。以“人”的发展为旨归,安庆市正努力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 2005年深秋,江风猎猎,带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切关注,记者深入安庆,欣喜地感受着一片硕果累累的收获景象。 上篇 关爱每个孩子,不留教育“死角”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有“广度”,其目标指向是每一个受教育者,而不是少数所谓的“精英”;准确地说,就是要关注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不仅让他们感受到阳光,还要得到适宜发展的土壤。 2005年2月20日,春季开学第一天。 当晚7∶00,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镜头对准开学当天孩子们幸福的笑脸,播音员张宏民声音浑厚: “各地各部门出台多种措施,营造公平教育环境。新学期开始,安徽省安庆市两千多名农民工子女,都被安排到指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按照城里学生相同标准收费……” 一时间,全国各地关注的目光纷纷聚焦安庆。 从2004年起,安庆市为农民工子女开设“绿色通道”——简化入学手续,免收借读费,在指定学校就近入学。面对日益庞大的进城务工队伍,此举意义非凡。 让“流动的花朵”沐浴更多的阳光 在江局长引领下,记者来到一所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安庆十四中。在这所初中校简朴的教学楼中,传出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 校门口的一张表格引人注目。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该校学生数逐年翻番,已由低谷时的两百多人增长到现在的千余人。这所不起眼的学校何以有如此的吸引力?副校长汪林道出了其中的内涵:“我们给农民工子女的优惠政策,为学校赢得了发展转机。” 几年前的十四中生源差、管理乱、校园破烂,学生和老师都不屑一顾。家长们常这样吓唬孩子:“不好好读书,将来送你去十四中!” 如今读初二的文娟,当初听说要来十四中,委屈地哭了:“我的好朋友没有一个肯来这儿,可父母偏要我来!”文娟的父母在安庆打工,哥哥在另一所中学就读,一年仅“借读费”就上千元。父母很无奈,十四中虽口碑差,却可以免收“借读费”呀! 在免收“借读费”的同时,学校还相应采取了许多关爱措施。文娟现在已经喜欢上了这儿:“老师们对我都很好,经常给我‘开小灶’,我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 可在当时,更多的学校“在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的政策,像一道高高的门槛,把农民工子女拦在城市学校的墙外。高额的借读费,繁琐的入学手续,让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望而兴叹。 2004年2月,安庆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7月,安庆十四中等市区12所中小学,被指定为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 “既要有优惠的政策,还要有便捷的服务。”这是江兴代局长对各定点学校提出的要求。各学校特别开设“绿色通道”,只需务工者出具“三证”(农村户口簿,务工证明,暂住地证明),就能办理入学手续。“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农民工子女,如父母无固定工作的,我们也放宽条件予以接收。”在另一所定点接收学校沿江路小学,校长江时木这样说。 对辛苦的农民工来说,孩子有学上无疑是最大的慰藉。得知记者采访,在安庆做生意的老刘,到学校等了大半天,执意要见见记者。 几年前,听说十四中不收借读费,他蹬着一辆破自行车来给孩子报名:“那时创业艰难,要拿出一大笔借读费,真是挺为难的。”朋友们都反对:“你的娃儿学习不错,送到那儿你能放心吗?”“哈,是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老刘嘴上豁达,心里却在琢磨:“没准儿他在这儿也能学得好。若真的学不好,再花钱转走吧。” 老刘的“小算盘”真打对了,孩子才去几天,回家就高兴地说:“老师可疼我们了,还自己掏钱为班里买了体育用品。”开学第一周,学校就把家长们叫去。班主任吴金霞诚恳地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请放心,我会对你们的孩子一视同仁。”实实在在的话,句句说到了老刘心窝里。他得意地跟朋友说:“老师把学生看得跟自己娃儿一样亲,还有啥不放心的。”更让老刘得意的是,三年后,他的孩子以优异成绩考入全市最好的高中,美得他合不拢嘴。如今,老刘的生意也日渐红火。每逢十四中有什么需要,这个朴实的汉子总是全力支持。 显然,要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放宽入口,使之进得来,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留得住、学得好。与城里孩子相比,行为习惯和环境的差异,使农民工子女大都缺乏自信,或多或少存在学习或心理上的障碍。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呵护! “让‘流动的花朵’沐浴更多的阳光!”一句形象而富有感染力的口号,响亮地传遍了十四中的校园。 学生小柯毕业时,家长特意送来一面大镜框表示感谢。说起小柯,吴金霞老师眼里含满笑意:“这小家伙虽然脑瓜儿聪明,却不爱学习,全班就数他最淘气。”小柯是玩弹子的高手,拿一颗弹子,不一会儿就能赢一百多颗。上课时,老师在台上讲,他就在下面玩,常常忘了写作业。老师来要时,他躲进教室的储藏柜,害得老师四处找。小柯的父母无暇管教,也不抱希望,但吴老师不放弃。小柯犯错,她从不严厉批评,而是报以亲切的爱抚;小柯吃不上早饭,吴老师把自己的早饭送给他;节假日,她把小柯带回自己家辅导功课…… 真爱能让顽石点头。对长期得不到“充足阳光”的小柯,吴老师像母亲一样慈爱而有耐心。小柯被感动了,慢慢变得懂事了,他没有让老师失望,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理科实验班。 也许,要改变一个学生并不难。但在这些卑微而困顿的家庭中,你会强烈地感受到,教育带来的是多么大的欢欣和鼓舞!在座谈会上,一位农村妇女站起来,一个劲儿地冲着在座的领导和老师鞠躬,激动得说不出话。原来,她的孩子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行走不便。但沿江路小学毫不嫌弃地接收了孩子,还安排师生轮流接送。家长对这一份温情感激涕零。 不可否认,接收农民工子女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困难。但尽管如此,从教育局到学校,仍一直积极地努力着。从优惠政策到便捷服务,从爱心捐助到结对帮扶,从补差补缺到习惯养成,他们在为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文化,营造和谐的氛围。 “在这里读书,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记者问一个孩子。“我感觉,我和城里孩子是一样的。”他的回答很干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