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走进学生心灵,关注生命成长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有“深度”,需要教育者把学生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人”,深入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生命成长规律,从而以适当的方式,提供适合其发展需求的教育。 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安庆的教学质量一直在全省稳居前列。然而,这并没有成为让当地教育者自矜的谈资,也没有让他们忽略更有价值的育人目标。 在安庆一中,一个成绩拔尖的学生迷上了影视艺术。班主任期望他考重点大学,劝他专心学习,可后来发现他确实有影视才华。于是转而劝说家长,让他们支持孩子走自己的路。就这样,这个学生毕业后考入电影学院,如今已是成绩斐然的编剧。 采访中,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力量,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已成为安庆教育者的一种共识。走访安庆的许多学校,记者看到了从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到德育内容、评价机制的一系列创新尝试。 心灵驿站:你的烦恼我来倾听 一个孩子听厌了家长的“忆苦思甜”,理直气壮地反驳说:“你们那一代人曾深受生理之苦,我们这一代人却是饱尝心灵之痛。” 的确,相比于物质需求,现在的孩子更渴望心灵上的理解与尊重。倾听“心灵之痛”,重视心理健康,是学校德育亟待加强的重要课题。 在安庆市第二中学,学生们手上都有一张特殊的卡片,卡片的正面印着这样一段温馨的话语: “看到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是否想挽留却又力不从心? 是否感觉好孤单,发现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 何不将你的心扉打开,让孤独的小船停靠在这温暖的港湾。” 副校长丁长青向记者介绍:“这是学校‘心灵驿站’的名片,为学生提供多种方式的心理咨询。” 在校门旁边,记者发现了“心灵驿站”的信箱。这个墨绿色的小木箱挂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学生投信时不用担心被注意。 除写信以外,学生还可以打电话或者面谈。“心灵驿站”的工作是秘密的,也是义务的。但自开设以来,愿意加入的老师越来越多,咨询方式和内容也更多样。如今在卡片上又添上了QQ号码,还做了分工:心理的,生理的,教学的,师生关系的…… “我喜欢这份工作的神秘感,它能考验我的教育智慧。”汪增芳老师最初凭着热情成为志愿者,但她很快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一天晚上九点多,汪增芳的电话响了。打电话的是个女生,她的话语带着沮丧和焦虑,自己读高一,学习一直很努力,但成绩却很差。汪增芳耐心地对她给予疏导。一番谈话,汪增芳初步感觉:“这是个内向而自卑的学生,我尽量把语气放轻松,用情绪感染她。” 几天后,女生又打来电话。虽然不知对方是谁,但女生对汪增芳很信赖。第三次来电话时,她竟主动说出自己的名字。于是,汪增芳私下里了解了许多情况,这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各方面表现平平。 一天中午,汪增芳悄悄来到那个女生的班级门口。在巧妙询问后,汪增芳看到一个面色发黄、衣着朴素的小个子女生。这以后,汪增芳对她格外留意:“我发现她总是低着头坐在教室里,情绪低落。” 女生仍时常来电话,倾吐内心烦恼。汪增芳也像朋友一样开导她,对调查的事却只字不提。“但她始终没太大改变,我觉得她的不快乐肯定另有原因。”汪增芳以女性的细腻和敏感暗自观察。临近期末的一天,女生来电话说想向班主任请假,却无法启齿。汪增芳再三询问,她才吞吞吐吐地说自己有痛经的毛病,总觉得自己不是个正常的女孩子。 原来如此!汪增芳不禁笑出了声,随即说:“对不起,老师不该笑。其实你没什么不正常,老师也会这样。这很简单,只要用中药调理,很快就会好的。”“是吗?”女生的语气顿时欢快了,“老师,我要早认识您多好啊!” 第二学期,学校重新分班。汪增芳走进教室,一眼看见那个女生。她笑着过去打招呼:“你好,我是新来的班主任。”多么熟悉的声音啊!女生惊喜地睁大了眼睛,师生两人相视而笑。“我是第一次看见她笑。她的头发剪短了,整个人显得神采飞扬。”汪增芳明显感觉到她身上的可喜变化。 还有一些这样的学生打电话来倾诉心声。而对自己私下的用心,聪明的汪增芳始终“护着那一层窗纸”。 师生对话:体验共同成长的幸福 教育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它需要真诚倾听,更需要平等对话。 安庆市人民路小学以“体验快乐人生”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班队活动:“我爱我家”、“我的幸福童年”、“我爱我的班级”等。活动中,老师们更多发现的是学生的不快乐。 “我恨妈妈,她欺骗了我,我再也不理她。”班会上,一个学生泪流满面。她有一只心爱的小猫,每天陪她玩耍,但妈妈怕影响她学习,悄悄把小猫送了人。一件小事,却成了孩子郁积已久的心结。 另一个学生给老师写信说:“说实话,我的小学生活并不愉快。”这是个文静害羞、成绩平平的女生,一向很少被关注。 这一切让老师们震撼,也引起了反思:怎样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师生之间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相互理解和体恤。 “讲述教师的故事”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探索。 “我是一个教师,也是一个母亲。七年前,我的两个女儿分别被诊断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先天性脑瘫。”台上的查慧玲老师静静地讲述着,两个女儿的病让她常常暗自流泪,但她总是微笑着走进课堂。 台下,学生们都在悄悄抹眼泪。一个学生在随后的周记中写道:“我曾认为当老师很威风,再调皮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也乖乖的,没想到老师也有很多痛苦。感谢老师,您的坚强给了我勇气。”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平等交流,激发了彼此生命的幸福感。 “我一度在愤怒与沮丧中挣扎。”年轻的周静老师曾十分迷惘。学生们总是错误不断,特别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学生,既固执又顽劣。但有一天,她在这个学生的周记中看到:“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没有人喜欢我,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上?”那一刻,周老师看到了学生内心的不幸与渴望。从此,她对这个学生转变了态度。 一次外出春游,周老师把这个学生带在身边,亲热地帮他擦汗,和他一起分享食物。这个执拗的学生笑了,他把亲手编制的花环戴在老师头上。“花环真漂亮,可惜没有镜子。”周老师说。当时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她心头一热:“老师,您看着我,把我的眼睛当镜子吧。”“我从学生晶莹的瞳孔中,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说到这里,周老师热泪盈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