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安徽省安庆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纪实
2009-08-05  2009年08月05日  来源:人民教育

下篇 大手牵小手,与孩子共同成长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有“温度”,这个“温度”不是靠学校一厢情愿地“维持”,而是寄望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效沟通与融合。凝聚一切热量,形成合理对流,才能有道德教育的“恒温”。

   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变化过程,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需要所有成年人的关注和参与。

   安庆人重视教育,“穷不丢书”是当地世代恪守的古训。对书的珍爱,包含着教育可以改变命运的朴素认识。教育也一直是安庆人的骄傲。安庆市委书记韩先聪曾自豪地说:“教育是我们安庆的一张城市名片。”汇聚人们对教育的热忱,转化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城市名片”增色,这是安庆教育系统实施的又一项宏大工程。他们以学校教育为主导,走进家庭,走向社会,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

沟通家校,让爱延伸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快节奏的生活和较大的生活压力,使父母疏于和孩子沟通;同时,观念不当和方法欠缺,也带来诸多家庭教育问题。创新家校沟通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成为迫切的教育新命题。

   ○集体家访:走的路多了,心与心的障碍就少了。

   2004年第20个教师节前,安庆市教育局发起万名教师家访活动。

   此次活动波及全市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在启动仪式上,江兴代局长激情寄语:“多一些赏识,多一些激励,把欢乐带给家庭,把信心带给家长,把希望还给孩子。”他身后的横幅上,醒目地写着活动的主题:“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家庭”。

   随着通讯工具的发达,在很多学校,家访几乎成为被淡忘的话题。“那时,学生早早就站在村头等我,最后结伴把我送回学校。”回想当年的家访,一位老教师脸上不禁露出笑意,“可现在,都是家长来学校访问,师生的感情好像也淡了许多。”家访是很艰辛的。面对全班人数多、差异性大的学生,教师奔走于大街小巷,寻访居住分散的学生家庭。通过家访,老师们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多么有限,家长的期望又多么深厚。收获的喜悦,冲淡了身体上的疲惫与艰辛。

   “心灵的距离,有时等同于脚下的距离。”家访归来,安庆二中吴坤老师认真地写下这句感悟。以前,他习惯于约家长来学校。小窦是班里的“调皮鬼”,他的父亲自然是办公室的常客。来的次数多了,小窦的父亲不耐烦,学生眼里也充满了敌意。一天,吴老师敲开小窦家门,一番倾心长谈让他了解了很多。原来,每次父亲被叫到学校,小窦回家都要挨揍。而父亲下岗后,好不容易找到新工作,又因经常请假去学校,领导很是不满。

   吴老师不禁深感歉疚。没想到,自己以往的教育不仅伤害了学生,也给家长造成很大困扰。的确,家访改变的不仅是交流的方式,还有教师的态度和观念。

   如果不是去家访,高琦小学的韩承香老师可能会放弃那个叫宁宁的有轻度智障的孩子。第一次家访,韩老师见到了宁宁的外公和外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凄然地诉说着孩子的不幸:宁宁的父母几年前离异,后来宁宁的母亲有了新家,就把孩子送到这里。韩老师得知情况后,对这个可怜的孩子多了一分关爱。可是,尽管宁宁很努力,学习仍越来越差。期末,韩老师又去家访,建议让他留级。

   开学时,宁宁的外婆来电话说,宁宁哭着不愿留级,舍不得喜欢他的老师与同学。老师再次去家访时,老人握着她的手,含着泪说:“韩老师,拜托您。孩子学不好我们不怪,只要他过得快乐就行。”

   老人的话,让韩老师深受震撼。在家访札记中,她深情地写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不能期望他们都按一个模式发展。要记住,学习成绩不是唯一的目标,健康与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委员会:我们和学校荣辱与共。

   2005年暑假,安庆外国语学校里一次感人的亲子交流活动——“我和爸妈有个约会”正在举行。“到场的学生和家长的关系都不太融洽。”副校长黄文莉道出了活动的特别用意,“学校希望为他们创造一次相互倾诉的机会。”

   活动开始了,一个男孩走到爸爸面前,深深鞠了一躬:“爸爸,您是我心中的男子汉。记得那一次您骨折了,我知道您很疼,但您始终微笑着面对我和妈妈。爸爸,我也要成为像您这样的人。”

   “妈妈,您能对我更关心一些吗?”一个文静的女孩鼓起勇气说,“每次我碰到难题来问您,您总是显得漫不经心的样子。”

   一个女孩拿出全家的合影:“爸爸妈妈,你们还记得这次爬山吗?看,我们一家人笑得多开心啊!我希望,我们还能像那时候一样!”

   在热烈的掌声中,这一家人含泪相拥。真诚的话语打开了彼此的心扉,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在融洽亲子关系的同时,学校更注重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我们每周都有家长接待日活动。”在高琦小学,校长黄祖宁向记者介绍了学校一整套家校联系制度和方法。

   学校的家长接待日很特别,是由家长委员会出面接待家长。黄祖宁解释说:“家长之间更容易沟通,有意见和建议都会直接提出来,便于学校及时了解。”原来家长接待日的地点设在办公楼里,后来担心家长们觉得拘束,就把地点改在校门口的值班室。“学校对家长的意见一向很重视,这让我觉得很荣幸。”孩子已经上六年级的邵先生,一直担任家长委员会成员。

   一个接待日,邵先生坐在值班室里。一位老人在门口徘徊半天,才走了进来,很小心地问:“您是老师还是家长啊?”

   “我是家长,请问您有什么事?”邵先生急忙让他坐下。

   “那好,我就跟你说说。”听说对方也是家长,老人放松下来,畅所欲言。原来,他的孙子读六年级,前几天,班里的数学老师突然换了,学生们都很不适应。“在这节骨眼儿上怎么能随便换老师呢?你给反映一下,让学校把数学老师换回来。”

   邵先生向学校转达了老人的意见。第二天,学校就作答复:数学老师去外地参加研讨会了,很快就回来,现在的老师只是临时代课。

   家长委员会的及时沟通,避免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隔阂与误会。去年,一个家长因为孩子之间的矛盾,动手打了老师。事情发生后,学校把处置权交给了家长委员会。在学校会议室里,邵先生站在一个家长的立场,跟打人的家长做了推心置腹的交谈。最终,打人的家长同意家长委员会的决定,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做检讨。

   “既然孩子在这里读书,我们就是和学校荣辱与共的。”邵先生说,“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学校的一员。”

   ○家长学校:与孩子一道成长。

   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和先导力量,学校既要争取家庭的支持,更要在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引领。在安庆四中,团委书记袁雨婷把两本小书摆在记者面前,书名同为《家长阅览》,但装帧不同。一本纸页发黄,一本还是崭新的。

   “这两本书代表着我们开办家长学校的历程,也是全校老师和家长的智慧结晶。”袁雨婷是四中家长学校的负责人。他们的家长学校已经办了16个年头。学生进入四中,就意味着家长已经是家长学校的学员。学生们会把一份家长学校“开学”的通知带回家。这几年,学校还把每一学年家长学校的活动安排,提前印发给家长。   一天傍晚,袁玉婷接到了一位家长的电话,声音很急切:“老师,我想参加你们的家长学校。”经询问,这是从两百里外的潜山县打来的电话。袁玉婷很吃惊:“路途这么远,为什么非要上我们的家长学校呀?”“不瞒您说,我也是教师,我的孩子正读初中,可我总觉得教育方法太欠缺,朋友建议我上四中的家长学校。”

   家长求知若渴,学校就收下了这个“借读生”。从此,每次家长学校开课,袁玉婷就提前通知他,而他每次都准时参加从不落下。从潜山到安庆要坐两小时汽车。家长说,每次周六上午830开课,他为了听课,五点多就得起床。在家长学校里,袁雨婷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家长,也不止一次被他们的执著感动着。

   家长学校开学时,按惯例要请专家作报告。报告厅里人头攒动,有位家长身患残疾,仍然拄着双拐来听课,还有一对夫妇同时来参加,为了不多占一个座位,丈夫站在窗外听了两个多小时。

   “我们做过统计,每一次开课,家长们的出席率都在95%以上。”袁雨婷显得特别兴奋。毫无疑问,家长们不仅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长和进步。因此,在每一次家长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孙英都会强调这样一个理念: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通过共同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在记者手中,有一份本年度家长学校的活动计划。看得出,学校精心为家长们准备了丰富的内容。在这里,家长们既可以学到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子经验,也可以了解当前教育教学的新思想,还有青春期教育的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这一切,都跟孩子的成长步伐一致,甚至家长学校也和学生在同一天开学。

   十多年来,学校坚持无偿提供这样一个培训基地,使之成为学生、家长、老师共同的精神家园和资源宝库。2005年,安庆四中的家长学校荣获“全国家教名校”称号。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