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最中国”的学校——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文化解读
2009-08-07  2009年08月07日  来源:人民教育

   在校园改造之初,柳袁照曾率领总务处全体员工,一起走进苏州的名园,揣摩门窗的图案、小径的铺设、花木的分布……他甚至认真研究了苏州的城市风格,从宏观视角考虑环境的和谐。尽管一开始,柳袁照还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蓝图,但他很清楚:“学校文化必须融入城市文化的背景中,才会有生命力。”

   于是,在人们热衷于“创新”时,柳袁照却在考虑“修旧如旧”。位于校园中部的“时璋楼”,原本是一栋样式简陋的教学楼,有人主张拆除。但他觉得,每一座建筑都代表着一段历史。他请人对楼的外立面进行改造,用料只是简单的青砖、灰瓦和石灰,再加上风火墙和雕花栏杆,呈现出了古色古香的风貌。

   “你哪来这么多绝妙的主意?”面对记者的疑问,他笑道:“我喜欢读画,家里古今中外的画册有很多。一幅名画,我可能说不出作者或技法,但我能读出它的意境。”的确,在这座校园里,随处望去都是一幅精致的画面。西花园里有一口大铁缸,在角落里不知躺了多少年。后来经师生考证,它叫“门海”,是当年苏州织造署消防设施。柳袁照把它“请”出来,立石纪念,变成了教育实物,又稍加点缀,在缸里放上水草,养上几尾金鱼,顿时有了生命的气息。

   柳袁照深知,他是在创造教育的意境:“这绝不仅仅是园林或学校的再造,而是校园文化的再生;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要让校园里的一切都会说话,说教育的话。”因此,学校每一栋楼、每一条廊、每一座园都各有名称:王鏊厅、元培楼、骊英楼……都有楼记、廊记、园记。

   “璀廊”就是柳袁照的得意之作。“它是以‘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领袖、校友陆璀的名字命名,她曾被誉为‘中国的贞德’。”柳袁照指着“廊记”介绍。廊壁上还有许多砖刻,每一块都是一位校园名人。这里曾是脏乱的卫生死角,改造不易。他灵机一动,修了这段直通西花园的长廊,既化腐朽为神奇,有曲径通幽之感,又有了教育的意义。

   改造工程如愿完成,整个校园立刻呈现出一种浑然的美感和流动的意韵。柳袁照习惯追求“边缘化”,作为校长的他正努力探寻教育与建筑的“黄金分割点”。在把学校文化精神物化的同时,柳袁照也把自己的生命意义与母校、与民族的教育理想融在一起。

   今天的苏州十中更像一个精神家园,显性的物质文化与隐性的人文精神,共同构成了一本鲜活的校本课程,让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只要用心聆听,到处都有天籁之音。

   一个秋日的黄昏,一位白发老人悄然走进苏州十中西花园。在一座紫藤架下,老人抚着一块摩崖石刻,上面依稀可辨:“仁慈明敏,壬申级训,何泽慧篆。”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每一届振华学生毕业,都要为母校留下一些纪念物。壬申级石刻,就是何泽慧和同学们镌刻的。西花园中的己巳亭、来今雨斋,都是当时的毕业校友留赠。对于这些永恒的纪念,学校格外珍视,一一进行了修复。

   2002年开始,学校恢复了毕业留念的传统。走过子冈楼,只见一块灵璧石立在翠竹丛中,恰如一匹骏马腾空。这是2003届毕业生留下的,取名“起步石”。在柳袁照眼中,小小的石头有着无尽的寓意:“它既表达了学生的感恩之情,把足迹留在母校,也象征着无论他们走向哪里,起点始终在这里。”于是,这片校园便成为许多人离开时的牵挂和回来的理由。这种情感就像醇酒,不会因时光流逝而淡薄,而是愈久愈香。

   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生活在这个校园里,时时处处都会得到美的熏陶,眼前的一切是如此灵动,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蕴藏着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让人忍不住驻足沉思。

   高一学生姜吟雪还记得那节特别的语文课。那天要学习美国作家梭罗的文章《神的一滴》,一篇自然主义名作。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讲解课文,而是带他们来到西花园,让他们自己品读课文。第一次在室外上语文课,感觉既新奇又兴奋。原以为大家会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闹个不停。可是,当他们坐在草坪上,看着满眼绿色,一瞬间变得特别安静,都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面对美丽的校园环境,学校教师注重创造契机,让学生在参与中增进体验,实现自我教育。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