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苏州十中迎来百年华诞。此时,梳理学校发展历程,追寻名人轶事,无疑很有意义。学校决定编写一本校本教材,并把任务交给学生完成。通知一发出,很快有一百多位学生踊跃报名。 高三学生史濛辉是文学社社长,自告奋勇地选了“陶行知”这个写作主题。可一旦动笔,他犯难了:“虽然早就知道陶行知,但对他的事迹和思想,了解并不多。”为写好这个伟人,他捧起了大部头的《陶行知文集》,花了一个月时间研读。从校史中,他又得知陶行知与苏州十中的深厚渊源。陶行知曾是振华女中的校董。在去世前不久,他还来学校参加毕业典礼,为学生们演讲。渐渐地,陶行知的形象在史濛辉心中丰满了,他挥笔写下了《十中的陶氏情怀》。不是简单地介绍陶行知,而是用有感情的笔触,写了对他的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他的大众教育方针以及师生平等的观念,正被如今的苏州十中继承和发扬。”史濛辉感言。 高二学生雪川也通过写作对校史有了新认识。“很惭愧,此前我知道的学校名人屈指可数。”当拿到“王宠惠”这个题目时,几乎对他一无所知。通过看资料,她认识了这位振华校董、近代著名法学家,也是我国近代第一张学历文凭的获得者。写完王宠惠,她陡然觉得,校园变得那么多情。再路过西花园里的碑石,她总忍不住多看一眼。“校园中的一景一物都有前辈的痕迹,有他们的记忆、奋斗和精神。” 如今,由学生们撰写的这本《百年足音》即将出版,它也将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成为永久的记忆。 实际上,在这个校园里,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当学生在瑞云峰前嬉戏、在闻道廊里小憩、在小亭下静读,那种相看两不厌的状态,又何尝不是一种和谐的教育境界。 苏州十中的校园里有很多石头,山石、摩崖石刻、石碑,每一块都“会说话”。语文教师徐思源经常带着文学社成员在石头间徜徉,读一读上面的文字。有时,学生问起一些词句,徐思源也不甚清楚。但她是一个有心人,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开展了“十中校史·碑文篇”的研究。深入进去后徐思源感觉,这些不仅是语文的生动教材,也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寄托。她和其他老师一起,精选了几篇碑文,经过校勘、标点、注释,编成了一本校本教材《校园碑文选读》。如今,这本教材被纳入语文课,学习形式也很特别,学生们在校园中寻找碑文,进行研究性学习。 就在记者采访时,一群学生正在上碑文课,他们走过来询问:“老师,您知道《通泉铭》在哪儿吗?”老师指着不远处笑道:“你看,就在老校长王季玉的塑像下面啊!”学生们循着手指的方向跑过去了。那一刻,记者想起《通泉铭》中的几句话:“树木十年,滋兰九畹。思源饮水,永式燕婉。”这是几十年前毕业生感谢老师的话,那种其乐融融的境界仿佛就在眼前。 坚定办学追求,从不左顾右盼,这是山的本色;润物无声,让有形无形的文化自然流淌,这是水之特质。而柳袁照独爱石,可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兼备者乐石”。 苏州城有一条二郎巷,是省级文明小区,和苏州十中初中部相邻。这几年,小区和学校关系融洽,学生们经常参加社区里的读书、征文、游览活动,学校的各种设施也向社区开放。 以前可不是这样。初中部刚成立时,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人深感烦恼。校园里铺着小石子,调皮学生把石子抠出来,到处乱扔。居民不堪忍受,经常到学校投诉,邻里关系一度很紧张。“严令禁止和批评都不管用,我们甚至想把石子都铲掉。”初中部副校长蒋玉红说。 为此,苏州十中开始了“文化改造校园”的尝试,把百年振华的历史与传统一点一滴地迁移过来:新建教学楼都以杰出校友命名,校园名人的演讲词被镌刻上墙,每一届毕业生都在校园里刻石留念…… 走进初中部的运动场,目光会被一条长廊吸引。几十米的墙壁上,按姓氏笔画,密密麻麻地刻着许多人名。“一百年来学校所有教职工的名字都在这上边。”柳袁照介绍说。每天,当学生们运动完毕,坐在廊下休息时,抬眼就能看到。“你看,这里有一位教师叫张震寰,他是小说《红岩》的责任编辑。解放前在这里任教,已经去世了。”柳袁照端详着名字说。显然,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都能唤起学生温暖的情感。在长廊的名录下是雪白的墙壁,偶尔会踩上脚印。柳袁照并不在意:“墙壁脏了可以再粉刷。只要他们坐在这里,总会受到感召。” 随着校园环境的美化,学生们越来越文明,越来越爱学校,周围居民更是把学校看作养眼的风景。2005年,初中部首届毕业生离校,他们在“孝通楼”前的石头上刻下了:“我们开创了振华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