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两年前的一件事,让教师们感触颇深。 那是一次体育活动时间,高一年级组教师正在备课,办公室里进来几个学生,神情肃然。 “你们有什么事吗?”一个老师问。 “老师,我们想找级部主任谈谈。”学生们一本正经地说。 “哦,你们先请坐,什么问题这么严重?”老师们很纳闷。 “每月一次测验太不合理,应该取消。”另一个学生显得很激动。 事情的来龙去脉很快弄清楚了。按学校规定,高一年级每月统一进行测试。但学生们很有意见,认为压力太大。于是推举“学生代表”来和校方“谈判”。虽然在老师面前学生不敢太“造次”,不过一开始,气氛确实有点僵。老师们解释说,测试目的是及时了解学习反馈情况,而学生们却说,他们做过调查,别的学校没有这样的测试。 在办公室外面,不时有学生来打探消息。此时,是遵从学生意见,还是摆出师道尊严来压制学生?斟酌再三,老师们说:“你们先回去,学校一定会尽快答复。”学生们悻悻然地离开了。一个老师跟级部副主任徐蕾开玩笑:“你刚在政治课上讲过民主,学生就活学活用了。” 究竟该怎么处理呢?徐蕾陷入了深思:“其实两方意见都有合理之处,关键是要充分沟通,相互理解,客观地看问题。” 契机很快来了,不久的政治课上,正好讲到了听证会。徐蕾决定针对测验的问题,举行一次模拟听证会。学生们事先被分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代表。他们认真地采访了学生、老师和家长,还分头上网查找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听到了更多不同的声音。家长说,每月测验很有必要,可以巩固学习成果;专家说,要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听证会很热烈,各方代表都充分表达了意见。不久,学校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一方面,根据学科特点,除了数理化以外,其他学科改为每学期只有一次测试;另一方面,淡化测试的评比功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实际上,听证会重要的是过程,而不在于结果,学生们的情绪得到了宣泄,也学会了客观地认识问题。”徐蕾笑道,“很多时候,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确,从教育者尊重、宽容的态度中,学生们获得了成长的自信,不仅敢于表达自我,而且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处处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高三学生刘兆稳曾有过一次勇闯校长室的经历。至今提起来,他还有些激动,还有几分自豪。那是在一年多前,随着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出于维护学校环境和秩序的需要,学校设置了一些保安人员。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在刘兆稳眼里,这一做法有点“煞风景”:“我们的校园本来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没有人工痕迹的状态,如果靠保安人员来严令禁止,严加管束,就破坏了这里的自由、和谐。” 刘兆稳认真想了很久,终于有一天,他推开了校长室的门。尽管那一刹那间他有点紧张,但还是鼓足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没想到,校长居然赞许地点点头说:“很好,我知道了,我会考虑你的意见的。”更让刘兆稳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校园里的保安人员就撤出了。自己的意见居然会被校长采纳,这让他更加热爱这个校园。 像这样敢于直面校长的学生,不止刘兆稳一个。在学校里,为人坦率的柳袁照,让老师们都有几分忌惮,然而,学生们却并不怕校长。或许在他们眼里,更多看到的是柳校长那一颗赤子之心。 “和谐中有点儿不和谐,是最大的和谐”。这既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更是一种教育的境界,从本质上体现的是柳袁照质朴大气、崇尚自然的办学追求。 2007年9月20日,苏州十中振华堂,特级教师徐思源语文教学实践研讨会隆重举行。 为在职教师召开研讨会,这可是头一回。这一天,全国的、江苏省的、苏州市的语文界权威、教学专家,都应邀出席,300多人济济一堂。校园改造后,柳袁照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如果说过去一百年,我们要更多地传承学校文化精神,那么新的一百年,我们要打造大师,把校园的美向课堂延伸。”起初,徐思源极力推辞:“校长,我只会埋头上课,哪儿有什么教学特色?”“别紧张,你就好比一只被解剖的麻雀,是供大家评判的。”柳袁照笑着安慰,“我们要通过这次活动,梳理语文学科一百年来的传统,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此外,柳袁照心里还有他的“精明算计”。长期以来,学校语文组里分做三派:“交互式”、“学院派”、“研究型”,风格各异,却缺少交流。为改变这种状况,他想到了“蝴蝶效应”。“我树立典型,是让其他老师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会相互接纳。”他的眼里闪着一丝狡黠,“有了良性竞争,才会激起一池活水。” 显然,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校园里,柳袁照对“和谐”却有着更深的理解,“和谐不是一团和气,而是一种动态平衡,有时候有一点小小的不和谐,反而更有利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