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用国学培育民族精神
2009-08-21  2009年08月21日  来源:人民教育

   2004年以来,我校在振兴国学文化思潮的强劲推动下,积极开展国学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涵,旨在把民族精神注入学生的头脑和生活中,用国学教育为学生擦亮民族精神底色。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注重“取其精华”、“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努力将国学中的民族精神转化成潜在的文化课程。

   一、国学教育,旨在培育民族精神。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世界性的文化变革,迫使各国文化、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学校德育的核心,也是新一代中华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国内外不少学者预言,在2020年左右,中国文化将出现世界性复兴,重新找回中华民族文化整体性的尊严。可以说,加强小学国学教育势在必行。

   1 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学会生存》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吸取智慧。”国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知识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是一种不朽的教育力量。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的“软实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弘扬国学,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培养新一代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责任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重在“吸取精华”,代表中华优秀文化的国学,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人文关怀,等等。通过这些精神陶冶,可以帮助新一代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2. 国学教育必须体现时代性。

   小学正是人生成长的初期,也是系统接受文化的开始。自古以来,人们非常注重儿童的蒙学教育,强调“养蒙以正”。这种先入为主的文化,对于人的一生好比是绘画打底色,建房铺基石。人的正直、正气、正义之德行,心性、品位、涵养之内质,能否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原初文化的接触与吸纳。

   在日常行为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将国学精神转化为潜在的活动课程,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我校的国学教育,目的在于固本强基,绝非赶时髦。固本强基,必须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品质与特征的基本理解,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如今中小学的“读经”教育现象。其表现为:一是语文教学中的读经教学增强;二是少儿课外读经活动的出现;三是不少地方开展了家长读经活动。我认为,“读经”教育的兴起绝不应该是为了“复古”,而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呼唤,是对人文价值失落的拯救。在小学经典诵读时,必须科学选择、消化、吸收、创新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使之有益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体现课程改革的时代性要求。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