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学教育的实践探索。 我校是广东省“中国入世(WTO)与国学教育研究”教科研课题的首批课题单位,从2004年2月至今,学校以“‘国学风雅颂’教育行动”课题为抓手,大力开展国学教育,并尝试从教材编写、潜在课程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作了如下探索。 1. 编写国学校本教材。 我们本着“积极健康、育德养性、丰富知识、陶冶心智、涵养儒雅”的原则,精选历代名人佳句,编写了《国学风雅颂·西小365》校本教材,按照汉语拼音声母顺序进行采集,所选内容主要是经史子集和古代名家诗词中的佳句,易于诵读,便于意会,虽言语简练,但蕴含丰富。我们认为,经典可孕育人格,人文可化成精神,因为儿童习与性长,化与心成,诵读佳句,必有嘉言,学以致用,必有善行。 为了潜移默化,我们还将校本教材中精选的365句名言格言,制成横幅,镶嵌于学校的365级台阶之上。师生们每天目见之,口诵之,心记之,体行之,如此耳濡目染,逐渐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此外,我们还陆续编写了国学教育校本教材《正蒙宝典》、《古诗词八十首》。这些教材,不仅学生人手一册,而且许多家长也爱不释手。 2. 探索经典诵读策略。 为了有效实施经典教育,我校从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学用结合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确立三层目标。我们确立了学生诵读的三个目标:(1)丰富知识,让对经典文化有初步认识;(2)规范行为,经典名句进入心灵;(3)弘扬精神,让传统文化精神成为学生学会健康生活、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其次,划分三级层次。我们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划分了三级梯队,分阶段推进国学教育:(1)一至二年级为第一层次,主要诵读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童谣、儿歌、启蒙读物,开展国学发蒙,立身养性;(2)三至四年级为第二层次,主要诵读古诗经典、练习书画,接受艺术陶养,弘扬中华精神,立志养德;(3)五至六年级为第三层次,主要诵读经典古诗文,强调在学习与生活中知行结合,培养现代城市人的儒雅风度。 第三,注重三个结合。(1)国学教育与各个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学科知识渗透;(2)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国学精神为底色构建学校文化特色;(3)国学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学生的经典学习带动家长尊重传统文化。 3. 推进国学教育的途径。 根据学校实际,我们采取了三种形式将国学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首先,普及国学知识。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的20分钟,是我校全体学生经典诵读的时间。学校每一学期对不同年级的经典诵读有不同要求,学期末抽查考评。目前,六年级学生基本都能背诵《国学风雅颂·西小365》、《正蒙宝典》、《古诗词八十首》等传统经典诗文,有的班级学生还诵读了《论语》、《老子》、《孟子》。学生通过经典诵读,从“识之、背之、知之”逐步达到“化之、用之”的目的。 其次,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为满足那些有一定文化功底、国学基础好、学力强的学生需求,我校成立“国学兴趣班”,打造国学教育品牌。四年来,有效的国学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增加了识字量,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第三,大力开展实验研究。我们在一二三年级各确定一个“国学教育实验班”,要求实验教师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树立科研意识,建立学生国学档案;二是科学制订计划,每周用一节语文课时间开展国学教育实验;三是加强课内外国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探索以国学教育为核心的精神培养模式。在小学高年级,我们重在“明理”与“学以致用”,以提高性实验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活习惯、道德价值。 4. 建设“文化一条街”。 “文化一条街”是学校根据开展国学教育的需要,精心设计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当人们步入校园,穿过大厅,绕过咏壁,即见一块匾额悬挂在一楼通道的上方,上书“文化之旅”四个大字,两边的竖匾上是这样两副对联:“弘扬文化大道扬帆西海,闪烁科学之光放飞梦想”;“艺术陶冶兴趣源于生活,春花秋实幸福本自天真”。两幅对联由我设计,鲜明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建设旨趣。 在“文化一条街”上,挂满了京剧脸谱、剪纸“十二生肖”造型、秦汉文化雕刻等洋溢着传统文化色彩的饰品。新建成的汇演中心、陶艺室、武术馆、书画天地分布在这条“街”上,其设计新颖,独具个性,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主题雕塑孔子像,巍然屹立在“街”的左侧,被学生制作的精美陶艺作品簇拥着。这条“街”,既是学生参加国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又是全校师生展示国学教育成果的舞台。 开展国学启蒙,是我们探索小学文化建设的一种新尝试。近四年的实践证明,小学教育特别是德育改革,不应该放弃传统、一味求新求异,有效开展国学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不可少。 (张云鹰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中心小学校长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3—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