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夯实基础,培养有用人才。 几年来,我们坚持“四抓,三查,两评,一看”,即:“抓教学常规、校本教研、教育科研、质量监测;查领导管理教学、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参与教学;评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看课堂学生学习效果”的工作思路,从而使素质教育得到成功推进,课程改革目标得以实现,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攀升。 1.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实质就是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我们在文科教学中试行“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按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环节,师生共同设计、提出问题,形成问题链,以问题牵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在理科教学中强化“教学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思考问题,在合作探索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新问题。学生实现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教材,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2. 实施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实现面向全体。 我们坚持学科质量监测,使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 一是坚持学科质量抽测制。我们在学期或学年对中小学四至八年级的学科进行统一质量监测,不定学科,不定年级,全员参加,监测前通知,轮换监考,统一评卷。 二是坚持科学的评价制度。对抽测学科的成绩进行统计,分四项指标: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标准差。全方位地评价学校的教学成绩,并纳入学校目标考核和教师考核中。 三是实行质量最低控制线。教学质量因办学水平差异而有不同,但这种差异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学校就要查找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教育局要检查整改情况以及整改后的效果。质量控制线分为两部分,一是统一抽测学科整体的平均成绩最低控制线,二是对学生个体提出:小学生成绩控制在80分(百分制)以上、初中生75分(百分制)以上的指标,低于控制线,学校、任课教师要采取措施补救。 四是中考不以升学率作为评定各校成绩的指标,而把计算全市参加中考人数70%的平均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再计算各校毕业生的70%中考各科成绩,解决学校只关注升学有望学生的问题。 通过科学的质量监测制,保证了学校开齐、开足课程,保证了学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科学规范管理教师 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不断适应教育发展需要。 一、以德育德。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不仅要从理论上提高认识,也要在实践中正确引导。我们建立师德档案,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实施师德学年考评制、师德承诺制、师德追究制,以促使教师在工作中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学校师德建设的检查、监督、评价,时刻提醒教师规范自身道德。 二、以能育能。 我们确立了“建立三级培训网络,实现三个结合,强化两个引领,实施教学反思,抓实岗位练兵”的培训新机制。 1. 建立培训网络。即县(市)级、校级、教研组的三级培训网络。市级实施“研训一体”,由市级学科教研员牵头,组织学科教师培训;校级由教学校长、教务主任牵头,组织本校学科教师培训,以业务理论学习、研讨为主;教研组由组长牵头,主要是教材的研究,教法的研究,重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 实现三个结合。即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结合,校本教研与备课结合,校本教研与科研结合。用校本教研,实施教师专业培训。校本教研与集体备课有机结合,实现合二为一。教材整体进入、单元(章)模块集体备课,确定单元重点、难点、设计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使教师真正理解教材的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校本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使科研具有了针对性、实用性。 3. 强化两个引领。即专家引领和骨干教师引领。专家引领深入基层学校,针对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和困惑进行对话;骨干教师引领,重在课堂教学示范,引领每一位教师。 4. 实施课后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悟出教育的“道”、教学的“道”。促使教师逐步建立反思习惯,使教师在反思中得到提高。 5. 抓实岗位练兵。我们制定了《调兵山市中小学领导教师岗位大练兵实施方案》,并纳入到目标考核,通报全市。 三、以才育才。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知识容量不足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增强教师文化知识底蕴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作出了两个强制性的规定,一个是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并将教师读书活动的评比结果纳入到对各校目标的考核;另一个是在“十一五”期间小学、初中专任教师的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要分别达到百分之百。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将不遗余力地继续把调兵山市的教育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辽宁省调兵山市教育局局长 党占江)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