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

——北京十一学校原校长李金初访谈纪实

  ● 朱哲

  在基础教育界,很多人都熟悉“李金初”这个名字。这位被称作“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者,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教育奇迹!他曾用20年的岁月,把一所普通学校改造成为全国知名学府。带着对他的崇敬和好奇,记者于今年初春,来到位于北京西郊美丽的十一学校,走访了这位去年秋末刚刚离任的著名校长。

  四月的北京,春寒料峭。在恢宏典雅的学校国际部,记者见到了李金初校长。初识之下,很难想象他已是一位年近七旬的人。采访中,他笑声爽朗、思维清晰,不乏年轻人的活力,自始至终流露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正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而实则睿智的校长,曾博得过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的一致称赞。“平生无大志,只想办好一所学校”的思想,成为他独有的教育名言。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促成了李金初的成功?20年的校长经历,李金初有哪些值得挖掘的宝贵经验和大家分享呢?

  追梦——“我有一个梦想,即使路途布满荆棘,也始终追梦不已”。人生因追梦而精彩,不知疲倦的追梦人,以他的奋斗和付出,把十一学校带入优质快速发展的轨道。

  记者:您说过“平生无大志,只想办好一所学校”,您心目中一所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

  李金初:好与不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教育目标的理解和认识等都发生了变化,好学校的标准也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但一些基本要素是相同的,首先一所好学校最重要的是要有优秀的、先进的办学价值观;其次要形成自身独特的学校文化;最后,一所好学校要拥有优良的师资力量。

  创办一所“好”学校是李金初矢志不渝的追求。20年呕心沥血,历经办学体制、育人模式等一系列改革,十一学校从一所普通中学一跃成为全国名校。国家督学吴椿评价说:“我最欣赏李金初品牌的国有民办制。”十一学校在改革大潮中迅速崛起,并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究其本质在于自始至终遵循正确的改革价值观和道德观。

  “收费为办学,而非办学为收费”、“办学是为国分忧,而非为己谋私”。在李金初的改革价值观中,这些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所原中央军委子弟学校是为纪念新中国的诞生而创建,校名蕴含着学校和共和国利益相关、共同成长的寓意。十一学校的改革价值观不仅仅是口号,更渗透于教学、管理、德育等诸多方面,成为学校的灵魂。在这种办学价值观指导下,李金初带头向陕北捐建“希望小学”,发动师生为遭受严重水灾的贺龙元帅故乡捐助“桑植十一学校综合楼”,在学校创立“高中希望工程”,为全校超过40%的学生减免学费,陕北孤儿曹小燕、湘西贫困病孩刘梅、陕西下肢瘫痪的王芮、“海空卫士”王伟的后代等不仅在十一学校免费读书,生活及学习也都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

  当校长的办学思想从个体行为衍化为师生的群体价值追求时,就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李金初一直将学校文化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1993年,新加坡机场的一幕情景引发了李金初的深度思考。一对东南亚夫妇紧紧抱着女儿,规规矩矩地在候机厅等待登机。而另一对西方家庭夫妇带着的3个孩子则一刻也不安宁,翻栏杆、爬斜坡。而他们的父母只是注视着孩子,任凭他们折腾,遇到危险才帮助。两个家庭,两种育儿态度:一个严格控制,一个放手体验。对待孩子不同的态度行为,实质反映了东西方教育的区别:东方父母对待孩子的价值取向首先是安全,选取的方法是保护;西方父母对待孩子的价值取向首先是体验,选取的方法是放手。李金初开始思考东西方教育观念和管理方法的差异,他觉得,办学体制改革只是开始,最终的目标是改革育人模式,让教师学会放手,还给学生蓝天、草地,让学生享受自由,快乐地成长。从“综合活动课”,到分层教学,再到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李金初的改革思路逐步系统和完善,十一学校从传统的“保姆式”、“警察式”管理转变为自主教育。

  李金初认为,具有主体性特征的学校组织文化,是现代学校先进的、与时俱进的主流文化。主体性文化是指学校组织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生成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李金初的办学和教育思想中渗透了这种观念,并将其渗透到教师的课堂和管理中。在十一学校,师生平等,课堂民主、合作,学校独创的主体性德育还被评为北京市2007年十大德育创新奖之一。

  办学离不开优良的师资队伍。北京市教育局原局长陶西平说:“十一学校真正的成功并不是靠体制改革,而是起源于体制改革,发展于教育教学改革,成名于教学质量。李金初校长对十一学校的历史贡献不仅在于体制改革,还有师资队伍建设,因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十一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李金初为十一学校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的教师队伍。如今的十一学校,有特级教师22人,博士和研究人员28人,硕士103人,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毕业的134人,还有众多的劳模和优秀工作者,这四种人占专职教师队伍的85%。李金初对教师的管理是“无为而治”,实现了“高素质、高待遇、高贡献”的良性循环。

  记者:十一学校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模式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回顾20年的校长岗位历程,您认为十一学校的发展和巨变主要依赖于哪些因素?

  李金初:十一学校发展其实是一个追梦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是信念方向,是目标动力,它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奋进。我从小就有很多梦想,上中学时梦想到首都北京上大学。大学毕业当老师后,又梦想当一名好老师,当了校领导后就想当一名好校长,竭尽心智办好一所学校。能把十一学校办成“北京一流、全国示范、中国名校”,是我最大的梦想。

  从中学到大学,从毕业到工作,从教师到校长,李金初的梦想在不懈的奋斗中,一个个地变为现实。20年前接过校长聘任书后,李金初当即表示:“我崇尚改革,将不遗余力带领学校在改革的道路上前进;我准备随时下台,当有更优秀的人才接任时,会立即让出校长岗位。”20年过去了,李金初在校长岗位上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发展——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的十一学校,校舍陈旧,教学设备落后,而学生人数却越来越多,李金初认识到,硬件落后已成为阻碍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但学校改造和扩建需要几千万元资金,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陶西平对此则非常支持,他表示:“这不是梦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局长的支持不仅给李金初莫大的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如今,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松林书屋、体育馆、艺术中心、学生公寓、教师公寓、餐厅、运动场、篮球场等一幢幢现代化建筑,逐一屹立于十一校园。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