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由“找座位”引发的教育反思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 案例研究

班主任专业化从行动研究开始

  【案例】

  由“找座位”引发的教育反思

  ● 山东淄博 张爱玲

  刚开学没几天,孩子们就嘟囔着:“该调座位了,再不调就闷死了!”看得出,很多孩子对现在的同桌不满意,盼着有所改变。不过,我这个“老班”并没有马上顺应“民意”,因为每次调换座位都让我绞尽脑汁,要照顾到个子高矮,又要协调学习差异,还有几个调皮鬼需要“特殊照顾”。总之,这件事看似简单,要做好还真不容易!

  这天课间,我愁眉苦脸地站在教室门口,想着该怎么调换座位,无意间听到两个女孩的对话。“我要是能和你一组就好了。”“是啊,那咱俩就能一块儿做作业了!”我的脑海中顿时闪过一个主意:干吗不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同桌呢?我不常说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吗,既然孩子们有这个意愿,我不妨给他们一个尝试的机会。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孩子们时,教室里一阵骚动。在调换座位前,我跟学生“约法三章”:“首先,所选之人能和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其次,所选的位置要适合自己的身高,不能不顾及他人;第三,如果所选的位置与别人发生冲突,不得强行驱赶,要以理服人。最后,时间限定为十分钟。”

  随着我一声令下,孩子们立刻忙碌起来,有大呼小叫找朋友的,有小声和别人商量的,有惊慌失措的,有喜出望外的,教室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十分钟过去了,找好座位的孩子陆续坐下来,只有四个孩子还没找到合适的位置。看着高高兴兴地坐着的孩子们,再看看这几个脸上写满失望的孩子,仔细琢磨,我发现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现象:

  首先,“尖子生”学习“尖”,思想不“尖”。这些平时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全部选择了成绩相近的同学,而且占据了教室里最好的位置,有几个视力差的同学想和他们调换,都遭到了拒绝,教室里强势、弱势群体泾渭分明。其次,交往能力强的孩子更能找到合适的同桌。在找同桌时,有的孩子颇有些不屈不挠的劲头,一次不行,就继续寻找,多方协商,最终都找到了满意的同桌。再反观那四个没有找到同桌的孩子,大多都不善言谈、性格内向,不会主动与人沟通。另外,“另类”的学生缺少真正的朋友。有一个小男孩虽然性格开朗活泼,但经常“钻牛角尖”,做事有些偏执,喜欢和大家对着干,结果也成了“孤家寡人”,没有人愿意接纳他。

  这次调换座位虽然我很省心,但从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让我无法平静。经过认真思考,我开始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首先,教育学生超越自我、关爱他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为此,我注意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入手,教育学生互助友爱,引导“尖子生”与学习能力差的同学结为同伴,主动与视力差的同学调换座位,在班级里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氛围。

  其次,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唤醒学生的自信。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往往是因为在性格或行为习惯上存在缺陷,他们最需要的是教育者的激励和赏识。因此,我注意把握住每一个教育细节,在课堂上更加关注他们,给予更多锻炼机会,不断地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尽快地融入到集体中去,学会与别人相处、沟通。

  另外,宽容地对待“另类”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接纳那些“乖孩子”,反感那些个性鲜明、敢于质疑甚至顶撞老师的孩子。在提倡师生平等的今天,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看学生,应该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中健康成长。

  通过调换座位这件小事,让我对教育、对学生都有了新的认识。如今我再也不用为调换座位发愁,孩子们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座位。我想,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班主任,遇事多动脑筋,多讲求教育科学,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0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