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校园?课程?理想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利用学校丰厚的人文传统,我们从无形到有形,从感性到理性,全方位地构建起这样一套独特的校本课程体系。校园里的石桌、石凳几乎都是原石,也没有假花假草,一切都是自然的呈现与流露,启示学生要遵从自然规律,返璞归真。校园里凡对教师开放的地方,都对学生开放,校长走近教师,教师走近学生,从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师生平等的理念。校园里,各个年代、各种风格的建筑和谐并存,有明清的、民国的、现代的、欧美的……象征着文化的多元与教育的多元,寄托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相互理解、接纳、融合的希望。

  这是一门不断生成发展的课程,是充满感恩与面向未来的课程。它既是隐性的,又是显性的,更是润物细无声的,体现了学校文化传统与现代课程文化的对接。有形与无形的校本课程文化建设,揭示了学校人文精神的基本面貌,这就是“以振华为己任”的爱国精神;以“诚朴仁勇”为校训的尚德精神;以“求人不如求己”为座右铭的自强精神;以“君子以厚德载物”为古训的包容精神,等等。

  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完美结合的学校教育,是我们建构课程文化的基点与目标。沿着来自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启示,我们提倡将“校园美”向“课堂美”延伸。建立起自己的好课标准,既回归常态,又要树立理想。从原始课堂、道德课堂到审美课堂,在教学领域追求真水无香的境界。

  三、胸怀教育理想,做有诗性气质的校长。

  在我看来,校长应该是一个具备诗人气质的思想家。高考、中考等任务指标固然重要,但决不应该是校长心中的全部。校长的情趣、境界与工作样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师生的生活情趣与学习样式。

  校长应该是一个充满理想的人。我们学校一贯的使命是: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学校的文化精神是“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这12个字。我们希望校园洋溢着书院气、书卷气、书生气,我们希望教师自然自在地散发出大气、正气、高贵气。

  “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本色人生”,是我们坚持不变的教育信念,这是解读百年校史后,面对时代要求提出的教育命题。我们希望,“每一天”都美好地留在学生心灵深处,“每一天”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能够唤醒他们自觉的求知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的教育场景,这种场景是师生交互的、愉悦的、充满情感又融入理性智慧的教育教学平台。

  “学校的每一天”的状态,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境界。“成就”就是“教育”,就是研究、思考和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与教育策略。在学生个体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在教育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上、在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上,都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以教师的本色人生影响学生的本色人生,以学校的文化精神锻炼学生的本色人生。不仅仅是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要转化为真正的学校教育行动,选择好从“学校”到“学生”的中介因素与环节。学校通过什么途径、方式来打造学生的本色人生,体现了教育者的理念、境界和教育智慧。

  “本色人生”的内涵是什么?是诚实、率真、善良、富有同情心与责任感,充满智慧与理性;是个性飞扬地、顺乎自然地学习、工作与生活;是平实的人生,每天都有进步的人生,这是人生的至真、至善、至美、至爱的境界。“本色人生”的人,是一个能够终身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人;一个能够继承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一切优秀文化传统的人;一个具有批判眼光、创新素质与创造能力的人。

  作为校长,我最想表达的是,不要在发展中失去中国基础教育的历史原貌,没有原汁原味的优秀民族传统教育的特征,就不可能在世界教育的舞台上,充分而自信地展示自己。用现代去改造传统,可能是一种失落。把传统搬到现代的舞台上而不使之受损,是一个宏大的教育命题。

  在感恩中蕴含责任、在感性中蕴含理性、在诗情中蕴含理想,这就是我对苏州十中这所百年老校发展方向的零散思考。从校园改造到校园文化建设、从课程开发到课程文化营造、从把握教育现状到坚定办学使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快乐、幸福而艰辛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你要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我愿把它作为我毕生的教育追求。

  (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 柳袁照)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0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