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个性教育的深处是精神关怀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个性教育的深处是精神关怀

——记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的个性化教育

  ● 本刊记者 余慧娟 施久铭

  2008年3月3日,一条“校园出现半天族”的新闻在浙江省杭州市两家主要报纸头版同时刊出,顿时引发争议。

  新闻讲的是两个小学生的故事。

  上个学期末,六年级学生巫中杰向校长交了请假条,申请每天下午回家练习钢琴和作曲。因为他准备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学校不仅没有拒绝,还给他开设了绿色通道——作业可以自主选择,老师找时间给他补那些落下的课。

  该校三年级学生薛逸歌也向学校申请,如果下午没有重要课程,可以回家练琴。她也获得了同等待遇。

  这不是在挑战学校规矩吗?

  校长汪培新对此却很赞同:“当越来越多的家长还执著于语、数、外的时候,这些家长能‘独树一帜’,很不容易,每个孩子都有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我们应尽最大努力支持他们。”

  开此先河的,不是游离于公众视野之外的普通学校,而是一所百年名校——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

  这所小学有着著名的“十六字改革纲领”: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

  近年来,个性化发展成为学军小学的核心追求。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学军小学走进了“个性”的深处。

  上 篇

  教育与儿童个性

  “个性绝对不等同于特长。以前,大家对特长关注得多,而对个性中其他的部分,比如性格、品格、人格等,则很少涉及。的确,特长是教育中最可见的部分,其他方面则是隐性的,只能靠感觉。”汪培新黑亮的眸子透射出坚毅的眼神,“真正可以测量的,其实不是教育本原的东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这靠感觉的部分,却对人的影响至深。”

  看到分数的紧箍咒不断向下延伸,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被卷入这个竞争旋涡,汪培新忍不住大声地呐喊:“分数并不是教育质量的全部。孩子的精力绝对不能被榨干在这点分数上。我们要基于分数,但一定要超越分数。”

  仅仅呐喊是远远不够的。

  儿童正在集体地丧失个性。

  他们说话表里不一,对自己无利的事漠不关心;他们的业余生活完全被“学习”主宰;他们说着大人的话,转动着大人的思维。

  另一方面,“孩子气”却生长过了头,任性、娇气、霸道……

  一些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则抑郁、冷漠或者动不动就歇斯底里。

  “这都是因为儿童缺少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的灵魂是贫瘠的。”汪培新意识到,教育必须关注儿童整个的精神生活。

  学校要在“社会”生活上给孩子一个精神家园

  一种不良现象的袭来,必定伴随着某种正义的缺失。

  儿童应该有儿童的样子。如果走样了,那必定是因为儿童的周围缺乏儿童的文化,以致整体丧失“免疫力”。

  学军小学想到了从三个层面重构儿童文化。

  一个层面,是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注入童趣。这是一种显性儿童文化,能直接激发儿童的天性。第二个层面,是重新将“尊重儿童的思维特点”这根弦扽紧,这是儿童文化的深层。第三个层面,是理解并呵护儿童共同的心理需求。

  一句话,就是要在学校的整个成人世界种下一颗童心,让儿童的天性在教育中得到尊重,得以扬善。儿童的群体个性,只能由学校通过文化来滋养。

  然而,儿童个性的缺失,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找不到精神依靠,以至价值判断混乱,做人做事走样。

  这个精神依靠,学校是没法直接给予的。正如同每个人虽然都生活在社会中,而家庭文化才是他的精神底子一样,班级才是孩子在学校的“家”。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一个班级也应该有一个班级的文化特性。班集体的个性其实是一种文化归属,也是孩子的精神家园。”

  这个想法,是汪培新从班级管理中获得的启发。

  一开始,学校要求每个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自己建立一套班级日常管理制度。

  学军小学的规模不小,每个年级都有7个班。这一声令下,各种办法都冒了出来。

  受到学校“让儿童成为儿童”思想的影响,很多班级以各种富有寓意的事物为象征,成立中队,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日常管理规则。

  有意思的是,这些制度很快演绎成为各种有特点的文化。

  “教育是一个充实、完善和塑造灵魂的复杂过程。”班主任齐晶把班级文化看得特别重,“它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重要的是找到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班级文化内涵,并将其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班级日常生活中来。”

  班级文化的确定,往往与班主任老师的个性有很大关系。

  齐晶十分欣赏蜗牛的品质。周杰伦的一首《蜗牛》曾给过她深深的激励。2006年,她决定在她的一(6)班建立“蜗牛文化”。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还有一种,就是蜗牛。它们是如此不同:鹰矫健、敏锐、锐利;蜗牛弱小、迟钝、笨拙。鹰残忍、凶狠,杀害同类从不迟疑;蜗牛善良、厚道,从不伤害任何生命。鹰有一对飞翔的翅膀;蜗牛背着一个厚重的壳。与鹰不同,蜗牛到达金字塔顶,是靠它永不停息的执著精神。”这是齐晶开学初的一段开场白。

  班里的学习、纪律、卫生等规范,都是围绕着“攀登金字塔”来进行评价的。很显然,齐晶在暗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小蜗牛,时刻都应秉持执著的精神。这种日积月累的内化,在体育类活动中逐渐显出效果来,“蜗牛精神”的激励,让孩子们以非同寻常的毅力换来了一个又一个比赛的胜利。

  找到一种载体容易,但是要使这种文化博大、厚实,经得起回味、琢磨,却不太容易。

  齐晶一方面与学生甚至家长一起讨论“蜗牛”,另一方面,自己也不断地思考、感悟,“蜗牛文化”渐渐丰满起来。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