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幸福的教育 ——河北省衡水中学师生共同成长的故事 ● 本刊记者 任国平 白宏太 在很多人眼里,河北衡水中学已成为一种教育现象的代名词。 每一年,全国的观摩学习者络绎不绝。学校设立“校园开放日”以来,最多一次接待了近两万人。去年,衡中召开教育研讨会,“呼啦”一下来了一千六百多人。一位专家看着主席台下黑压压的人头,脱口赞叹:“没想到,衡中竟有这么多崇拜者!” 在人们留下的意见反馈表上,随处能看到这样的评价: “学生激情四射,教师充满爱心,校园处处可育人!”“来衡中已不下四五次,每一次都有新感受!”“感动,激动,震撼,如获至宝!” 同样不可思议的是,随着办学规模扩大,一大批师范毕业生走上衡中的讲台,教职工人数由十年前的140多人增至近500人,其中“80后”一线教师多达200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衡中的教育质量却丝毫不受影响,反而逐年走高,在全省遥遥领先。 衡中像挖掘不尽的宝藏,吸引着人们深入探究。2008年春天,时隔几年后再次走进衡中,记者在学校奇迹般的发展背后,看到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共同成长。 “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得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面对各种赞誉,衡中校长张文茂始终保持清醒,“多年来,我们努力创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精神特区,通过沟通、服务、引领,让教师感受到幸福,让教育变成享受。” 迈好“成人”第一步 阳春三月,又一批衡中学生迎来了一个期盼已久的时刻。 在学校莘元馆前,18岁成人仪式正在举行。踏着红地毯铺设的甬道,1600多名高二学生依次走到师长面前,接受成人帽,躬身行拜谢礼,然后庄严地迈进“成人门”。 “让青春在责任中闪光!”主席台上的标语,寄托着对学生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出席仪式的有衡水市领导、市教育局领导和家长,校长、年级主任和家长代表分别送上热情洋溢的贺词。场面之隆重与气氛之热烈,让学生们有些受宠若惊。作为成人节的礼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一本《宪法》、一枚成人纪念章和一块成人蛋糕。 这一系列精心设计,把“成人”这个抽象的字眼变得生动而真切。“哎呀,一踏上红地毯,我的腿都不知道怎么抬了。”一个学生抚着成人帽,掩不住一脸幸福。“我儿子长这么大,头一次给我鞠躬。”家长哽咽地说,能亲自给孩子戴成人帽,让她很激动。 这已经是衡中的第九届成人仪式,每一次活动都很精彩。“整个仪式仅半天时间,但从筹备、设计到举行,用了一个多月。”高二年级班主任丁业胜很感慨。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外出考察、上网搜索、访谈,寻找灵感。戴成人帽就是今年的一个新亮点,一次研讨中,有位班主任提议,效仿古代男子成年“加冠”的做法,也给学生戴成人帽,大家一致赞同。成人纪念章是全校征集、学生自己设计的。 “每个教师都是怀着真诚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唯有如此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高二年级部主任信金焕说。 成人仪式前,学校请每位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可在仪式前一天,信金焕发现,班里有三个学生的信还没寄到。了解后才知道,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低,不会写信。信金焕心里不是滋味:“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写的信,他们该多么失落和难过,尤其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简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当晚,批改完学生作业,信金焕打开电脑,代笔给三个学生写信:“亲爱的孩子,当老师得知你们没收到家长来信时,突然有了这个想法,请原谅老师的越俎代庖……”三封信写完,已是次日凌晨了。 第二天,三个学生意外地接到信件,都感动不已。“我一向以为自己很坚强。可是在成人仪式上,我的泪水一直流个不停。老师的信是最珍贵的成人节礼物。”一个女生激动地说。 成人仪式后,各班举行了主题班会。该怎样“迈好成人第一步”,师生和家长一起回忆成长经历,一起畅想,一起分享成人蛋糕。最后,每个学生写好自己的愿望,投进许愿瓶,相约将来一起开启。“那一刻,他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丁业胜说,“以成人仪式为起点,各班开展行动大比拼,比班级风貌,比宿舍内务,比个人行为,目的是将学生的感动转化为长久行动。” 这样的活动,透射出一个鲜明的主旨——关注细节,努力延伸教育的过程,增进学生体验的强度和深度。 在衡中,诸如此类的学生活动有很多。“像每周之星评比、十大学星评比、十佳班长评比、八十华里远足,等等,都已成为学校品牌性的常规活动。”校长张文茂介绍,“学校在开学初就把活动计划布置下去,有些大型活动往往延续一两个月。” 表面看来,衡中的校园生活很轻松,其实不然。作为一所全寄宿制高中校,从清晨被唤醒,到晚上熄灯休息,衡中学生一天的生活紧张有序。考察者惊奇地看到,即便是在列队等候跑操的短暂间隙,也没有学生说笑打闹,或看书,或读小卡片,人人惜时如金。 的确,面对“名校”的压力,衡中不敢懈怠。教学上有一套严格的要求,同时在德育工作上,他们主张把发展自主权交给学生,总是不吝投入、不吝时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无论学习多紧张,每个班一周一次的班会课,两周一次的团活动和德育活动课,都是雷打不动的。 衡中人显然明白,决定学生长久发展的,除了来自课堂和书本的有限知识外,还有从更广阔的空间中获取的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 理解,从交流和沟通开始 让高二年级生物老师赵春胜激动的是,这次成人仪式,323班的学生特意邀请她参加。这是学生一生中难忘的时刻。班主任、家长代表、任课老师……能来见证这一时刻的,无疑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仪式的最后,学生们写下自己的心愿和梦想,叠成幸运星或纸鹤,放进许愿瓶里。 许愿瓶当然要由最信任的人为他们保存。让赵老师意想不到的是,班长走过来,悄悄在她耳边说:“老师,您是我们最信任的人,您帮我们保存吧。”学生们都觉得,许愿瓶放在赵老师那里最踏实。那一刻,年轻的赵老师眼圈湿润了,她知道,瓶子里放着每个人18岁时最纯真美好的心愿。 坐在记者面前的赵春胜老师,文静而略显瘦弱。谈起几个月前发生的这一幕,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2006年,赵春胜来到衡中。回顾两年的成长历程,尽管多为一些零散的小事,但正是在平凡而琐碎的工作中,赵老师慢慢走出青涩,开始体会到职业幸福。“每天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成长,有痛苦,有快乐,感觉挺幸福。最快乐的事是,一堂课下来能达到一种师生共鸣。如果我讲的内容让学生似懂非懂,就会特别难受、懊悔……”赵老师娓娓述说着自己的体会。 2007年9月,赵春胜接手323班的生物课。之前,323班生物课老师是衡中的生物奥赛金牌教练员,深受学生欢迎。赵春胜明显感到,学生不适应她,甚至有点拒斥。课堂上,她精心准备了一些调节课堂气氛的内容,但效果并不明显。 “也许是学生在知识方面不信任我?”赵老师暗自思忖。她更加注意备课环节。在深挖知识的基础上,反复推敲,增加学生活动内容,也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但学生依然没有那种渴求的目光,没有和老师的温情交流。这让年轻的赵老师真有点挫败感,也有些委屈。 一个多月后,学校开运动会,323班的班主任请了婚假。 赵春胜作为任课老师,承担起了“临时班主任”的角色。运动会开了两天,她始终和学生在操场上奔走,和学生一起欢呼…… 运动会第二天,下起了雨,气温骤降,班上不少学生感冒发烧了。赵老师带着几个重感冒的学生去医务室,还给其他学生带了板蓝根。“我至今难忘在青年教师集中培训时,张文茂校长的话,‘先有父母心,再做教书人’。当时,看着这些孩子一个个病了,心里既难受,又着急,感觉他们就像我的亲人。”赵老师回忆道。 这件小事之后,师生都感觉心气顺了,教学效果逐渐改善。这个并非刻意营造的情感交流契机,悄然化解了学生心头的疙瘩。 为了让任课教师和学生有一个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衡水中学打破只有班主任才上班会课的常规,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走近学生,隔周上一节德育活动课。 在那节德育活动课上,赵春胜敞开了心扉—— “为能备好一节课,老师宁肯不要美丽,第二天带着黑眼圈来到教室。在备课时总想尽可能在课堂上少留下一些遗憾,把准备工作做得尽可能完美。因为责任,因为心中有爱,我会尽最大努力把教育做得完美。为了备好课,我宁肯舍弃女孩子的最爱,周日不去逛街,成天泡在备课区。虽然离家很近,只有一个小时路程,但我情愿一年只回三次家,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