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导读 学校没变,学生没变,教材也没变,只是换了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就可能有天壤之别。实践中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背后,原因无外乎:优秀教师不仅可以使自身的资源价值充分体现,而且可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谈到课程资源开发,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备课资料的充实,很少把教师本身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看待,对教师这一课程资源的独特性更缺乏应有的认识。只有当我们能够站在课程资源开发的高度认识教师自身素质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时,教师的自我提高、改革教师教育、优化教师的配置等措施才会被赋予新的意义。

  一、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从功能角度看,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等因素,因其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是学生学习、获取或内化的对象,因而属于素材性的课程资源;而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人们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虽然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没有这些基本条件,课程是无法展开的,因而属于条件性的课程资源。当然,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一些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即兼具条件性和素材性两种课程资源的特点。

  1. 教师是学校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条件性课程资源。

  在影响办学水平的众多条件性因素中,人的因素是具决定性的,这其中既有生源质量、管理者水平,更有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学校的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图书等物质形式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其价值具有相对的潜在性和被动性,其价值能否发挥,发挥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使用者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利用水平。教师作为这些资源的主要利用者,如果在教育教学中不加利用,其价值为零;利用不充分,价值发挥就会很有限;若利用不当,则还可能有负面的影响。而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将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灵活化,使自身的资源价值充分体现,而且可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我们常常会看到:学校没变,学生没变,教材也没变,不过是换了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就可能有天壤之别。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学府,还是在偏僻的乡间村校,都可见这样的优秀教师的身影,他们是支撑国民教育的脊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首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学校的设施再精良,教师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正是因为有了一批批学高身正的教师,民族的优良传统才得以源远流长,人类文明的薪火才得以相传,一所所学校才因有了名师的润泽而儒雅厚重或激扬灵动。

  2. 教师的学识、人格、对待学生的态度及教学方式等,是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智慧、人格魅力、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与学生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素养,潜移默化且深刻地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发展。孩子往往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教师令学生喜欢的原因多种多样:知识渊博,独到深刻,风趣幽默,教学艺术高超,善于体察和沟通,为人公道正派,有亲和力,多才多艺,甚至漂亮、潇洒、时尚、有个性,都可成为学生喜欢教师的理由。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身上那些令学生倾慕的因素会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润物无声地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和延续。同理,教师如果素质不高,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素养是一种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在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选择趋于多元。作为教师,其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不仅决定着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更由于其与学生微妙的心灵接触,潜移默化且深刻地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发展。有人说:“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教育质量。”准确地说应该是:在教师学高身正的前提下,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教育质量。如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所说,师生关系的展开和师生交往过程,是学生获得人际体验技能和终身交往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建立价值系统的现实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全部意蕴包含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

  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独特性。

  教师作为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相对于非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

  1. 动态性。教师个体和群体,无论是自觉还是被动,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今日的教学新手,可能是明日的教育栋梁;当然,今天的教坛领军人物,如果停止学习,一个时期后也可能成为明日黄花。可见,相对于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而言,教师队伍的个体和群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因个人天赋和努力的不同,外部支持和发展机遇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体现出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动态性特点。

  2. 生成性。首先,教师作为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在生成性,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教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次,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也是即时生成新的课程资源的过程。一方面,学生这一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其潜能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学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着生活阅历、先天禀赋、认知水平、家庭教育背景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人们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方法、结果不尽相同,也正是由于有这些诸多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到现实世界、精神世界、思维世界的丰富多彩。所以,差异本身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通过共享和交流而达成共识和谅解的过程,是广泛、深入而有效的学习。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教学过程,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体验与感受、见解与猜想就不再是教学的“绊脚石”,而是教学的“生长点”。优秀的教师正是以师生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新的思想、问题、态度为课程实施的资源,逐步完成教育教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使教师控制课堂的预设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建设、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常常困惑于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之中: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探究,往往完不成预定的教学计划;而按部就班地依教学计划走,课堂又往往沉闷,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如何把握与捕捉那些来自学生、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让那些有意义的问题进入课堂、加以扩展,是对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教育智慧的考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认识、态度和处理,决定着对这一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并最终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