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改革,从课程开始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改革,从课程开始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全课程教育发展纪实

  ● 本刊记者 任国平 白宏太

  2008年4月,河南省洛阳市新区,春雨过后,四周空旷而明净。

  “这里过去是农村,原住居民只有4万多人,今后要变成城市的核心区,人口将急剧增加到四五十万人。”洛龙区教育局长张欣指着身后林立的高楼说。

  苍茫的龙门山,欢腾的洛河,记者脚下是一片蓄势待发的热土。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洛阳市郊区调整为洛龙区。洛阳市决定,沿洛河打造一个现代化新城区。经验表明,教育乃是区域发展的“胜负手”。作为全市未来的中心,新区急需优质教育资源。

  几年前,洛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萍指着新区蓝图说:“要早作规划、早作安排,让洛河两岸的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张欣没作声,他思忖:多年来,洛龙区可谓是全市教育的“第三世界”,家长们都想把孩子往河对岸的城区送,现如今虽说进了城,终究还是农村教育班底。仿佛猜透了他的心思,杨萍副市长笑道:“将来新区建好了,人们还把孩子往河对岸送,你们怎么向全市人民交代啊!”

  从那一刻起,张欣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洛龙区教育发展规划中,他郑重地写下这样一句话:“要走一条全新的教育发展道路,高效、快速地由农村教育跨越城市教育,迈向现代化教育。”

  这句话颇有气概。面对迫切的发展要求,洛龙人没有选择易见成效的“捷径”,狠抓分数和升学率,而是以超越现实的勇气,推出了一项新的改革实践——全课程教育。

  几年过去了,全课程教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视,被专家盛赞为“基础教育的希望之光”。

  草根性的实践智慧

  “做好全课程,幸福您一生;学好全课程,成就您一生。”

  这句话,就写在洛龙区教育局长张欣的名片上,既像一份承诺,又像一种理想。

  基础教育千头万绪,在这个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县区,问题更多。但在张欣看来,课程是其中最大的问题。

  到很多学校检查工作,张欣发现,学生们接受的课程是不完整的。学校只重视语、数、外这些“主科”,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体、音、美等“副科”则可有可无,其他学校活动更是成了“摆设”,有钱就抓,没钱就不抓。

  究其原因,在这里,教育更多地承载着改变命运的热望。在重重压力之下,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全力为分数和升学率而拼杀。

  怎样在现实的土壤中,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路径,是张欣思考的问题。

  早些年,张欣也曾热心于各种教育新理论,带着教师四处学习。可学来学去,落实素质教育还是一句空话,这使他渐渐领悟到:“不能坐而论道,太多的理论只会使教师无所适从。一线教师需要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东西。”

  素质教育,重在实践,而全课程教育就是这样一种闪烁着草根性智慧的教育实践。

  全课程教育的设想,还要从张欣的切身经历说起。十几年前,张欣的儿子降生。从孩子能看清世界那天开始,张欣夫妇就以身示范,把看书、写字和刷牙、洗脸一样,当作每天的必需。孩子慢慢懂事了,也像爸妈那样,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看书、写字。

  “这不就是课程吗?课程无处不在,可是很多人却狭隘地认为,只有课堂上教的才是课程。”张欣的话很耐人寻味。

  张欣的改革,就从重新解读“课程”入手。2004年,洛龙区教育局提出了“全课程教育”的初步构想。他们把课程细分为学科课程和非学科课程,既要抓好学科课程,也要抓好非学科课程。

  全课程教育举重若轻地解决了一个实践难题。它没有大道理,只是要求教师像对待学科课程那样去重视非学科课程。正如张欣所言:“教育内容的总和都是课程。把国家下达的课程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就实现了。”

  全课程教育从何入手?一开始,张欣认为应先从教师队伍着手。在洛龙区,民办教师转正的比例一度超过50%。10年前,区教研室组织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同样的试题,一些老师居然考不过学生,甚至还有人不及格。为此,教育局痛下决心,坚持师生同考,又相继出台教师岗前考试、优质课观摩、学科竞赛等举措。

  这些做法虽然使教师素质有所改观,但张欣逐渐感觉到:“多年来,我们总把教育质量问题归咎于教师素质,其实不尽合理。”

  透过全国上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张欣有了新的反思。他发现,新课程是“两头热,中间冷”,理论界和一线教师很兴奋,管理层却不积极。“教师做得再好,如果领导不支持、不理解,往往难有大的发展。”

  因此,推行全课程教育,洛龙区从教育管理层开始。

  近几年,洛龙区狠抓校长培训,培养一批懂教育、善经营、会教学的教育管理团队。张欣亲自给校长上课:“诸位想想,如果教师嘴里说出来的理念,你都没听说过,随便否定人家,那不成武大郎开店了吗?所以,校长必须在理念上比教师站得更高。”

  培训结束,张欣还要考试:“校长们,现在拿出一张纸,请写出全课程教育的实施原则是什么?”

  实施原则很简单,只有12个字——“有理念,须具体,可操作,要扎实。”但有的校长愣是记不住。“这可是我们的工作程序啊,记不住,你怎么去指导教师?”为此,张欣每次培训必考这12个字。

  对张欣的要求,校长们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最初只是被动地按指令做,内心有很多困惑。”洛阳市古城中学的刘爱贤校长告诉记者。经验丰富的她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学校办得也不错。

  2006年4月,教育局组织了一次特殊的培训,带领校长来到辽宁盘锦,观摩魏书生指导下的新兴中学的大课间活动。当时的情形,刘爱贤至今难忘:“场面非常震撼。我这才明白,校园活动搞好了,同样可以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观摩回来,刘爱贤不再犹豫,决定把大课间活动当作课程来抓。她亲身参与,组织教师示范,逐渐吸引全校师生都参与进来。如今,古城中学的大课间活动成了全区的样板。让刘爱贤没想到的是,学生行为习惯有了很大改善,师生关系也变得融洽了。“我们编写了大课间活动的教材,内容很详细,其他学校很容易学会。”刘爱贤介绍,“教育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必须有合适的载体,让学生去体验。”

  无疑,全课程教育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平台。“我们相信,非学科课程做好了,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张欣说。每次到学校去,他很少听校长和老师汇报教学,而是要看跑操队列是否整齐,黑板报是否有特色,环境是否干净。

  有人颇有微词:“洛龙区的教育局长真没水平,他不看教学,也不问分数,净管些细枝末节的小事。”

  这话传到张欣耳朵里,他呵呵一笑:“教学不用我操心,校长们就会抓好。反倒是他们不留心的,我要提个醒,让他们重视起来。”

  全课程的第一块模板

  2002年,新区刚成立,教育局一穷二白,一切都是摸石头过河。张欣提出一个卧薪尝胆的想法:“现在是困难时刻,咱们选几个试点,到学校挂职去,积累一些经验,等将来新区建好,再全面推广。”

  担任教育局长后,张欣就在洛阳市八中实验初中蹲点挂职。局长身先士卒,几位副手积极响应:副局长刘聚下到学校抓教科研,副局长魏明奎任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纪检书记吉崇惠到洛阳八中任书记。如今,这些学校都是新区教育的亮点,也是实践全课程教育的排头兵。

  第一次来到实验初中,张欣打开天窗说亮话:“不抓分数不行,光抓分数也不行。从现在起,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你们想,如果我们的学生举止文明,素质全面,成绩又好,家长肯定欢迎啊。”

  张欣清楚,教师们抓分数都很在行。他没有一味否定,而是“兼容并蓄”,在保证分数的同时,从外围逼近核心。可那时候,教师们你争我抢,唯恐课时不够。学校明令,晚自修不准讲课。教师们变着法儿,把讲课内容写在小黑板上,挂到教室里,作业留了一大堆,学生们叫苦不迭。

  张欣没有批评教师,而是跟大家打赌:“我来上政治课,不占用额外时间,保证成绩达到全区平均分以上。如果我赢了,说明抢课时是低效的。”教师们一片哗然,都知道张欣教语文出身,不信他能办到。张欣真的教起了政治课,虽然以前没教过,但他教学得法,学生也学得轻松。3年后,中考成绩揭晓,班里学生成绩全部达标,还考出了全区最高分,大家心服口服。

  “我不是让大家都学我的教法,而是希望解放教师、解放学生。”张欣说,“不要只盯着学科课程,实际上,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

  非学科课程怎么开展,大家有些犯难。张欣决定“抛砖引玉”,先开设一门“音乐欣赏课”。与一贯的选修课不同,这门课既不要专门教室,也不是针对少数学生。张欣指定专人,挑选了一些中外名曲,每天早中晚的课间在校园广播里播放,每学期固定10首曲目。“此外还有名曲介绍和赏析讲座。下一周放什么曲目,提前布置。为了强化印象,我们还开辟了有奖竞猜。”张欣饶有兴致地介绍,“3年下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了60首名曲,他整个人的品位肯定不一样。”

  所谓“非学科课程”,是因为它具备了课程设置、开发、编制、实施、评价等组成要素。同时,它既不占用教学时间,也不需要学生多费精力。“把这些边角余料时间利用好了,既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能力。”张欣说。

  在记者看来,张欣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去对课堂教学大动刀斧,而是主张,让非学科课程为学科课程服务。

  在实验初中,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学生们学习紧张,少有时间来借书,图书闲置着,灰尘积了老厚。“既然没人看,不如把书撕巴撕巴,贴到校园里去。”张欣出了一个主意。

  这是什么意思?有人一头雾水。张欣笑道:“我不是说要毁书,学生不是没时间来看吗,我们把大部头的书变成短小精悍、图文并茂的小资料,放在学生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地方,看的机会自然多了。”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