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改革,从课程开始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当时建校不久,二实小只有15名任课教师,但所有老师都参与进来。每天等寄宿的学生休息后,大家就开始一字一句地帮助她俩,就好像这是自己的事情。在这样的氛围中,两位年轻人快速成长。

  付出就有回报。2000年,张艳芬获得河南省优质课比赛语文课一等奖。次年,张红利也获得这项比赛的数学课一等奖。

  走进二实小,你越是了解她,越是对她的发展充满好奇。这是一所地处偏远乡镇的普通小学。记者乘车到这里,一路曲曲折折,坑坑洼洼,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在这所教师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年轻学校,短短几年内,先后培养出5位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师。张艳芬、张红利都名列其中。就是这么一所学校,市教研室的教研员每年都来深入调研。虽然学校环境闭塞,但老师们视野开阔。

  落后的条件和奇迹般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二实小就像一个谜。

  二实小校长张胜辉是全区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从他一路上的介绍中、从和青年教师的座谈中,记者似乎找到了答案:

  ——二实小能把老师的心留在这里;

  ——二实小老师读书特别多,他们信奉“读书是一种职业道德”;

  ——二实小虽然财力有限,但把钱用在刀刃上,舍得花钱送老师们出去学习、培训,接触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000年,张艳芬参加完省里的赛课,一回到学校,张校长就对她提出新要求:“好好积淀自己,争取几年后参加全国的比赛。”2002年,张艳芬刚休完产假,校长又让她负责教学管理。“当时刚生完小孩,非常胖。两个星期不到,衣服全肥得没法儿穿了。”在这样的全情投入中,张艳芬体验着成长的快乐。2006年,张艳芬如愿获得全国赛课一等奖后,校长又说:“你是不是在理论方面提高一下?”

  每一次,张艳芬都把校长的要求写在个人发展规划中,一步一个台阶地认真落实。

  “每一片树叶都渴望在风中舞蹈,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你一次一次努力了,有收获了,就会激发更大的热情,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张艳芬的一番话,正是她和二实小所有老师专业成长之路的写照。

  最难得的是,二实小拥有了一个教师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记得参加全国比赛获奖后,张艳芬决定把奖金捐出来,作为学校的教研基金。有人说,这是你自己努力得到的,应该属于你自己。张艳芬真诚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只不过是个‘演员’,只是把背后集体的智慧展示出来,二实小老师任凭换了谁,都能上好!”

  2006年,张艳芬带着几位年轻教师在北师大培训。尽管学习很紧张,可是她们五六个女老师挤住一间屋子,把宾馆的床垫拉下来打地铺。最后,她们把省下的钱买了最新的教育书籍,放进学校图书馆。而校长张胜辉每次外出学习,也总是买回来大包小包的书,作为给老师们最好的礼物。

  二实小的校园简朴而整洁,一草一木都有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谈起校园建设,张胜辉校长如数家珍,每一项工程、每一组体育器材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学校操场上的彩砖,都是老师们利用周末时间一块一块亲手铺出来的。580平方米的篮球场,也是教学和后勤的80多名员工利用周末时间建成的。“我们买了水泥,租了搅拌机,从早上8点干到次日凌晨3点……”张胜辉眼里闪着光,“校园就像大家的孩子,一点一点地看着长大的,你说,老师们怎么舍得离开?”

  有人问,修操场花些钱请人来做不就可以吗?但在张胜辉看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老师们思想的一个历练。

  同时,学校脉脉的关怀让大家时时感到温暖,张胜辉主张,教师要成为“完整的人”。学校教师很年轻,每年过生日,学校都要给他们送生日蛋糕,后来改成送购书卡。每逢过父亲节、母亲节,学校还要给教师的父母送鲜花。

  虽然校舍简陋,但二实小老师们却对学校充满依恋和热爱,在专业发展上都憋足了劲。他们深知,所谓“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断丰富和超越。这些,或许才是二实小持续、快速发展的真正“谜底”。

  培养有教养的现代人

  龙城小学是一所新建校,位于新城区中心地带,校门外是宽阔的道路,路旁草木葱绿,周围的居民小区里是一幢幢新式楼房。

  然而,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新城改造前地道的庄稼人。李辉老师记得,2007年8月学校招生报名时,让家长填写表格,不少家长字写得歪歪扭扭,错别字不少,有的家长甚至不会写孩子的名字。孩子们呢,正规的学前教育几乎空白,行为习惯很差,打上课铃了也不知道进教室;老师都站在门口了,教室里还吵吵闹闹;好不容易静下来了,连5分钟都维持不了……

  这样的人口素质,显然与新城区的发展不相适应。龙城小学常务副校长张万卿向记者介绍:“基于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学校在全课程教育的引领下,提出‘让学生做有教养的人’的育人理念。”

  龙城小学在课堂内外下足工夫。学校在门口设置了礼仪岗。上学、放学时,值日的孩子们身披绶带,负责检查学生的言行举止。老师还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跟踪调查,看孩子是不是把好习惯带回家。慢慢地,学生和家长的行为都有了积极转变。

  在这样的学校里,改变家长显得尤为重要。“2+4+2家校写字”是学校又一项充满创造灵性的做法。每个生字要写8遍,课上写两个,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写,孩子写4个,家长写两个,既让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教育,也无形中提升了家长的素质。

  新区居民不多,但道路宽敞,车辆多,交通安全压力比较大。学校对传统的路队进行了改革,融入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背诵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天长日久,学生有意无意地学到了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守规矩的习惯。张校长介绍:“过去学生常常在路上打打闹闹。现在把看似无用的时间也利用起来了,学生整队背诵古诗,常常引得路人驻足观看。”

  来到一年级的“手指操”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孩子们一边齐声朗诵童谣,一边认真地比划着:“大公鸡,喔喔啼,每天早晨唤我起。刷刷牙,洗洗脸,伸腿弯腰健身体。谢谢大公鸡,送你一把米。”

  “玩中学,学中玩”是全课程教育的一个理念。龙城小学老师们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学科知识融入到“手指操”中,寓教于乐。孩子们还把“手指操”带回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既增进了亲子交流,也影响着父母。“孩子天性活泼好动,不能总让他规规矩矩地坐着,要让他的天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和宣泄。”龙城小学副校长郭遇巧说,“手指操把学科、活动和行为习惯教育很好地融合起来。”

  李辉老师班上的小丁,出生时大脑受到损伤,行动不便。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时,泪涟涟地对李辉说:“我们不期望孩子考大学,只是希望她学到一点知识,将来能在社会上生存。”

  家长的话让李老师心里一阵酸楚,她能理解家长的心境,但她不希望孩子成为班里的“另类”,而是要让孩子也享受到童年的快乐。

  李辉发现,孩子的右手打不过来弯,右腿也使不上劲。尽管如此,每次做“手指操”,她都鼓励小丁参加。对健全孩子来说很简单的动作,到小丁这里却很困难,但她总是很认真,参与积极性很高。李老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的自尊:“我不会说这个孩子做得好,那个孩子做得不好。只要她动了,感到高兴,就达到目的了。”

  起初,小丁特别爱哭,性格内向,有些不合群。一段时间过后,她逐渐喜欢上了和老师、同学一起做“手指操”。课下,她拉着李辉的衣襟说:“老师,今天我表演给我妈妈看了,妈妈说我做得好。”尽管有些口齿不清,李辉仍能感受到她的快乐。而让李辉高兴的是:“现在,尽管她行动很慢,但无论写字还是练琴,她都积极参与,非常认真。她没有感觉自己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

  李辉并不奢望孩子能有多大进步,她更希望孩子能有一颗健全的心灵。在课下,李老师常常带着小丁一起跳跳绳。“孩子笑容很灿烂,那是一种很纯真的笑容。”

  哲学大师罗素说:“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在于被动地注意死的事实,而应该注重于一种活动,以我们努力所要创造出来的世界为方向。”

  洛龙区的教师没有拘泥于传统教育的窠臼,而是着眼于“人”的成长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出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活动载体,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也从中寄寓着教育者对未来的理想。

  在曾经孕育灿烂文明的河洛之滨,一直流传着古老的神话:每年春末,鲤鱼逆流而上,奋力跃过龙门,浴火化身为龙。

  这痛苦而艰难的变化过程,不正像今天的洛龙教育?面对当初贫瘠而困窘的教育现状,人们没有自卑,而是胸怀理想,以极大的创造热情,不断地实现着超越。

  以全课程教育为契机,洛龙教育快速腾飞,已跃居全市教育的中上游。尽管,在通往教育现代化的路上,洛龙人仅仅迈出第一步,但洛龙教育焕发出的清新的生命活力,却令人欣喜。

  就在2007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到洛龙区实地考察后,高度评价说:“洛阳新区的教育是充满希望的。”

  或许可以说,全课程教育既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发展的新希望,也带来了基础教育新的希望和启示!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9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