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将行动研究融入教育实践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评析

将行动研究融入教育实践

  ● 北京师范大学 王侠

  如今,教师们经常会接触到“行动研究”这个概念。但对什么是行动研究?怎样做行动研究?很多老师还是心存疑惑,我们在做教师培训时,也经常听到类似的问题。其实,行动研究不神秘也不困难,它潜在于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这里就借助沈宁老师的案例,对教师行动研究的要素和特点作一个简要分析。

  沈宁老师的案例是一次主题队会活动的回顾。她根据生活实际拟定了一个活动主题,但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学生对这个主题很难把握,且存在很多困难,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活动,很难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于是,沈老师在调查和思考后,及时根据学生的意见,将主题细化,并协调各科老师,共同参与活动的准备和实施。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次队会成功了。

  其实,沈老师所描述的,就是一次行动研究的全过程。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她经历了“了解现状、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制订改进方案”和“将方案付诸实践”三个环节,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每一个环节的实施都以上一个环节的完成为基础,这三个环节构成的循环就是行动研究。

  也许老师们会说:“这样的过程,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确,老师们经常在不自觉地运用行动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只不过是缺少清醒的意识和总结反思的习惯。行动研究无处不在,什么是行动研究呢?可以说,行动研究就是让教师为自己的每一个决策寻找更充分的理由,就是教师关注自己课堂上的各种变化的工具,就是解决学校或者教育领域问题的简洁的方法等。

  但行动研究与那些不假思索或习惯性的教育行为又有区别。行动研究具有主动性、客观性、理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象或问题十分敏感,自觉、主动地分析问题原因、探寻解决办法并付诸行动。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能主观臆断,要客观地收集证据,理性地分析问题,制定改进策略。

  那么,教师该如何将行动研究融入日常工作,提高专业水平呢?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对工作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价值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开展行动研究的契机。但教师不能凭着一时的热情去做,行动研究建立在清楚了解现状、明确问题的基础上,要注重收集客观的信息来说明现实情况,而不仅仅是凭个人的主观感觉进行推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搜集信息,了解情况。

  分析问题、制订改进方案是行动研究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调查或评估手段,发现某方面的情况或存在的问题,这不是目的,改进才是目的。老师需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问题”、“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教师也各自有不同的办法。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回忆跟问题相关的典型事件,思考在具体事件中造成问题的可能因素,判断各个因素是否有普遍性,用列条目的方式写出最可能的因素,再通过调查验证自己的假设;也可以搜集和阅读相关资料,比如其他教师的行动研究报告、理论书籍和经验分享等,了解别人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与分析。

  客观地分析问题之后,就可以制订操作方案了。制订改进方案时,一定要明确改进的预期目标,把整个方案分成若干步骤来完成;同时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变化和意外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应对措施,使得操作方案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

  行动研究就是要在“行动”中研究,教师的行动研究应该在获得了相关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认识后,按计划去实施。行动促进了实施方案的完善,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行动”中要注意:实施行动前须尽可能想象遇到的情境,并在心中预先演练。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总是充满了变数,在行动研究中,随着认识的深入以及实践中各种信息的反馈,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地对实施方案进行修改。

  行动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循环性。这恰恰是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

  教育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使得教育精益求精。行动研究的循环性意味着,一个行动研究并不随着方案的实施、问题的解决而结束。行动是否有效,需要通过前后比较才能知道,如果情况并没有改进,教师需要重新分析问题,制订新的方案并付诸实践;即使一个问题被成功解决了,这也可能成为进一步改进的开端。有研究意识的教师还可能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开始新一轮的行动研究。

  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积极、主动的心,对一切有待改进的问题抱着开放的心态和探究的精神,教师的专业发展步伐就会随之加快,教育教学工作也会越来越顺利!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0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