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常见心理问题剖析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封留才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师者,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解惑”,帮助学生心灵成长,形成完善的人格。毋庸置疑,教师的心理成长与健康则是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首要条件。 一、高中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现状。 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更需要认识自身的心理,才能创设和谐气氛,形成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高中教师更是面临着众多挑战,他们的心理现状如何呢?让我们一一列举,并试着深入剖析。 1. 职业角色认同的缺失。 人们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尊称教师为“灵魂的工程师”。曾经有许多稚嫩的声音诉说:“将来我要做一名老师!”但是现在又有多少孩子会发出这样的心声呢? 我们知道,一个人唯有热爱教育事业,以身为一名人民教师为荣,才能积极忘我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并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然而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教师的这种角色认同却大打折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待遇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工作价值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方面,教师原来所坚守的人文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物质上的诱惑大于精神追求。一些教师热衷于有偿家教等赚钱活动,而对于本职工作反而不能专心致志,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失去原有的工作成就感与价值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空虚。 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现实:社会有些人不把老师当回事,而部分老师自己也不把“老师”当回事了。这份神圣的职业降低了原来特有的吸引力,教师这一行业的职业角色的认同,正承受着重大的冲击。 2. 人际关系敏感,社交行为退缩。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问题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因素。这与我国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相对而言,学校的人际气氛比较敏感,高中教师的交往空间也比较封闭。一方面,受职业交往面的限制,多数教师的社会交往比较少,信息和情感沟通不畅,从而产生认识上的偏见,不愿广泛接触社会。这种闭锁心理又会导致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和校长负责制前提下,大多数校长权力集中,采用家长式管理。在这种集权管理模式中,校长行为对教师心理有着深远影响。如果校长有失公正,处事不得人心,会导致高中教师人心涣散,人际关系紧张。 3. 自我认同丧失,无法悦纳自我。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技能方面,计算机和外语技能逐渐成为教师任职要求的技能底线;在学历方面,需要进行不断的继续教育;在教学实践方面,许多教师被迫接受学生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价。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教师对自己要求过高,无法接受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能悦纳自我;少数教师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处于被淘汰的边缘,导致他们的自信心严重丧失,上班成为他们难以应对的沉重负担。 4. 情绪稳定性差,易焦虑和抑郁。 高中教师面临较大压力,部分教师表现出抑郁和焦虑的症状。抑郁主要表现为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处之;焦虑主要表现为持续的焦灼和忧虑,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感,对一些事情产生不必要的担心等。 抑郁和焦虑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头疼、眩晕等。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产生内疚感并开始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咎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怒、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