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以上意见,可以找出“三好学生”评选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偏离了教育的轨道,异化为违背教育规律的“工具”,导致了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损害教育公平的结果,而最终被质疑、被反对。 在一些地方,“三好”变化成学生成为“推荐生”的依据;而一旦变化成为“推荐生”,在“小升初”时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择校了!有的地方还要求连续三年“三好生”,有人惊呼:这对于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是一件多么可怕的桎梏——三年不能喘大气呀!“三好生”、“优秀干部”还可以在中考、高考中加分——动辄十分、二十分!在“一分定终身”的严酷的考试中,如此“暴利”必然引起“寻租”、引起腐败,最终使这种体制被异化。 可以说,“三好生”评选本身并无大错,是一些急功近利者(权且就说他们“急功近利”吧)使它迷了路。怎样通过改革,来建立完善而科学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从而解放许许多多“非三好生”们与“三好生”,使他们一起成长成材,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 【编后语】要审视“三好学生”评选,不妨先回顾一下它的历史脉络。1953年,毛泽东发表讲话,要求青年们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文革”后,“三好”被重新提出。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于1982年联合下发《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规定“三好学生”的标准是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延续至今的“三好”评选,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针对此次罢评“三好”的争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及时回应说,“三好”评选制度利大于弊,而且弊端可以克服,今后还将坚持下去。 一个旧话题受到热烈关注,从根本上反映了在倡导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日益被重视和认同。本文虽系作者一家之言,却从一个侧面剖析了“三好”评选中的一些弊端。应该说,在教育改革中,破旧与立新同等重要。当前,各地在教育评价模式上有一些新的探索,其科学性与普遍性尚需实践检验。在新的评价体系尚未成熟地建立起来以前,简单地否定一项长期实行的现有制度有待商榷。怎样以建设的态度,通过评价改革,尊重并激发每个学生的成长愿望,相信本次争论将会是一个新的契机和新的开始。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