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洞察学生心理的慧眼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姚计海 每位教师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幅关于“学生是什么样的人”的画像,它由教师的学生观描绘而成,详细地记录着教师心目所理解的“学生”的一切方面,并指导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教育学生。比如,学生问了教师一个简单的问题,教师说:“你上课没认真听讲吧?”他心里暗想:“这个学生怎么这么不开窍呢?”这个时候,教师头脑中的学生画像就起作用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责是通过恰当的教育手段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可能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如果对学生的“画像”存在偏差,教师可能仅凭自己的感性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从而可能导致一些师源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为此,教师应该练就一双慧眼,洞察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通过积极的指导和帮助,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由两个案例说起。 以下是两个有关学生心理问题的典型案例。出于保密考虑,在不影响案例性质的情况下,对案例人物特点进行了适当改编。 案例一:某初三女生暗暗喜欢高中年级的一个男生,觉得这个男生英俊潇洒,于是经常把自己的爱慕之情写在日记里。由于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因此没有机会与这个男生交谈。 有一天下午,该女生经过男生班级的教室门口,看见教室里面空无一人,她知道男生班级的同学去上室外课了。这时,一个念头突然出现在她的脑海中,她想看一看男生是否写日记,是否在日记中写到了自己。于是,她走进教室,真的找到了男生的日记本,她知道不能带走它,就坐在教室里看了起来。她看得很专注,这时,有同学回到教室,发现了她。 事情一时间在学校沸沸扬扬地传开了。教师找这个女生谈话,批评她偷别人的东西,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而这个女生对教师表现出激烈对抗的态度,反驳教师说自己没有偷别人的东西,自己没有错。因此,教师认定这个学生有心理障碍。 那么,这个学生道德有问题吗?她有心理障碍吗?如果有问题,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 案例二:某小学五年级男生,学习成绩总是全班最后几名,考试经常不及格。然而,除了学习问题,教师发现这个学生与同学交往中表现出一些异常情况。 这个学生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除了与一两个同学来往以外,他很少与别的同学说话。许多同学都叫他“傻瓜”、“弱智”,认为他无可救药了。然而,这个学生的父母曾带他去医院做过智力检测,他的智商处于正常水平,并不是所谓的“弱智”。 更为严重的是班里的一些同学经常取笑他,甚至有的同学经常在放学路上欺负他。有一次,放学路上,他被几个同学拦住打骂,推搡之间,他抓破了其中一个同学的脸,事情反映到班主任教师那里。教师问他怎么回事,他一句话也不说,因此教师认定他有心理障碍,而且觉得是他欺负别的同学,要求他赔付那个被抓伤的同学的医药费。 那么,这个学生真像教师认为的那样存在品行和学习心理问题吗?如果有心理问题,那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 【发展性心理问题】发展性的心理问题指学生心理从不成熟不断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困惑。比如,小学阶段,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中学阶段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等等。这类问题往往并不严重,只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加以疏导,大多可以顺利解决。 案例一中所描述的学生问题就属于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爱慕异性或对异性有好感是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异性的好感使他们内心充满激动与消沉、高兴与苦恼,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冲动或幼稚的想法或举动。因此,在这个案例中,女生出于对男生的爱慕去“偷”看他的日记,从青春期这一特定心理发展阶段来看,这个问题就不能简单地用道德的标准来评判。 对处于这种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没有认清其心理问题的发展性质,缺乏及时和适当的引导,而采取灌输教育的方式,一味地讲大道理,那么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或对抗,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与抑郁等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 【障碍性心理问题】障碍性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特殊事件或经历所导致的心理问题。比如,不良的家庭教养或学校教育导致学生出现的交往障碍、学校恐惧、沉迷网络,甚至自杀,等等。虽然这类问题表现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但它并不是由于心理发展本身所导致的。 案例二中所描述的问题就是一种障碍性的心理问题,那位小学生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所认为的品行问题,而是交往障碍。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这一点很快得到了证实。 原来,这个小学生在一年级时,父母就离婚了,长期没有与父母一起生活,而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非常关心这个孩子,在生活上给予孩子很多照料,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却是严厉打骂。因此,本来就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愿与别人说话,导致交往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