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教师要有洞察学生心理的慧眼
2009-09-27  2009年09月27日  来源:人民教育

  因此,教师面对学生的障碍性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障碍、交往障碍、情绪障碍等,不应该简单地下结论,草率处理,以免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对有障碍性心理问题表现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和理解,寻找问题根源,耐心教育引导。如果教师感到力所不及,难以调控,就需要寻求家长的配合,引导学生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人员。

  三、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 学生问题多为发展性的心理问题。

  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障碍性心理问题并不多见,多数心理问题属于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与新的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各种内在与外在条件的限制,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不可能总得到满足,必然产生各种心理矛盾与冲突。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正是其认知、情绪、自我等心理发展与心理需求相矛盾与冲突的结果,它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问题。

  比如,研究表明,高二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趋于成熟,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表现出更多的批判性。因此,他们虽然对事物有着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但容易偏激和极端,有可能反抗或轻视权威。如果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发展特点,对学生的“问题”予以适当的疏导,而不是“硬碰硬”,就可以很好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认为自己是绝对权威,从而对学生严厉批评或控制,就可能造成师生之间的对抗,使问题变得严重起来。

  2. 教师职责在于解决发展性心理问题。

  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其主要职责在于解决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而不是障碍性的心理问题。面对障碍性的心理问题,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训练,未必能够积极应对,比如学生表现出严重的自杀倾向,由专业的学校心理治疗或咨询人员来加以调节则更可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教师在解决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时,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教师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在重视学生智力和潜能开发、积极情感培养、个性与社会性良好发展的同时,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冲突与危机的早期预防,从而有效化解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面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如果学生表现出发展性的心理问题,教师要积极地看待学生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个性的人和系统的人,努力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好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不同心理发展阶段。

  四、教师应该这样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首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目前有的研究认为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非常高,这样的数字令人关注,也令人置疑。事实上,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伴随年龄特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应该被简单地理解为心理障碍。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冷静地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不成熟。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错误。正因为如此,他们才需要教师的引导。

  简单地讲,学生当前存在一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将来也会出现问题。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系统因素作用的结果,与其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当学生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时,教师不应该简单地仅从学生的问题本身找原因,而应该看到学生背后往往隐含着许多综合的影响因素,从而系统地认识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比如,有位教师上课时,看到学生倚靠墙歪坐着,于是想通过提问使他坐正,但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后又重新倚靠在墙上。教师直接请学生坐端正,而学生对教师的要求置之不理,教师生气地质问学生:“上课不坐正,你有病啊!”学生强硬地回答:“我就有病,我有软骨病。”于是,教师大发雷霆,批评这个学生是不遵守纪律、不尊重教师的问题学生。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应简单地从问题表面寻找原因,不应该草率地把这个学生定义为“问题学生”。这个学生的确没有遵守课堂纪律,也有些不尊重教师,但这其中可能隐含着一些其他层面的心理原因。教师需要明确学生为什么要“对抗”教师,学生问题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没有预料的未知领域。或许这个学生今天生病了,或许他与同学发生矛盾,或许他讨厌教师的讲课方式,或许他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或许就是出于自我表现或逆反心理,等等。因此,教师要全面系统地考察学生问题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三,用独特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用独特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含义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个性。

  一方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意味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有一定责任和权益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来培养学生。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也无法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简单传输给学生。如果教师把学生作为被动隶属的人,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甚至酿成学生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所形成的“心理世界”也各有特色。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具有其特殊性,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有不同的情绪情感表现,有不同水平和类型的能力特长,有不同内容的志向和抱负,有不同的事物选择和价值判断的标准,等等。

  然而,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可能更多关注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甚至冷落那些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被同学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缺点或缺陷的学生、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与教师对抗的学生。因此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就需要教师既因材施教,又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不同的学生、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等等。

  教师用独特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和认识,它是教育的基础,也是认清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认识基础,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3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