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尊重生命 关注成长
2009-09-28  2009年09月28日  来源:人民教育

  肖老师坦白地说,自己以前对学生的确不够尊重。她总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优秀,学生没考好,常常被她骂得狗血喷头:“你为什么没考好,怎么这么笨?饭都白吃了?”不但如此,她要求学生对她必须服从,学生对老师就该毕恭毕敬,上课就该坐有坐相。她曾认为,尊重学生就是多关注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多给他们帮助和鼓励。

  学生A使肖老师意识到,对所谓的“好孩子”也要尊重。“这种尊重不是要捧着他,使劲夸他好,而是要承认他是一个个体,着眼于他将来的发展。”肖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切身经历使肖老师意识到,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这很难达到,你不可能真的影响他一辈子,学生发展的优劣也不仅仅是小学教师的责任。但小学教师在教育他时,必须考虑得更长远一些、更全面一些。”

  也因此,肖老师对学生A怀着一种近乎忏悔的感情。她常常想,如果自己当时能对他少一些赞扬,多一些挫折教育,不要让他一直生活在掌声中,而是在小学时就给他多一些成长的压力,让他明白人生有高峰也有低潮,那他现在可能也会发展得很好。

  什么是“尊重学生”,如今肖老师有了新的理解。“要尊重每个人的发展意愿和潜能。”她打比方说,“五个指头还有长短呢,如果都一般长,那就不叫手了。学生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能只盯着他某一科成绩不好,而是要从整体上去认识他,发现他的特长、兴趣点和发展可能性,要客观地承认他的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以尊重的态度,引导他更健康地成长。”

  【反思】该怎样尊重学生

  这次访谈已经过去很久了,但肖老师讲的故事以及她的教育反思仍深深地印在我的头脑中,似乎提醒我应该把它们写出来,因为其中有太多东西值得回味与思考。

  思考之一:学生不是教育的工具!

  肖老师的两个学生的不同发展轨迹,使我联想起访谈中遇到的另外两个学生的故事。

  一个曾是某地的“十佳少年”,小小年纪得到过令人羡慕的荣誉。她当时13岁,却已经上初三了。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她很极端地说,这十几年都白活了,她走的完全是妈妈和老师为她铺就的一条路。

  这个大家眼里的“好孩子”,在升入中学后推掉了班干部职务。对于曾经的荣誉光环,她并不觉得是属于她的,似乎是顺路得到的。她在无意识状态下完全接受了成人的价值观,从而失掉了自己的思考、判断和意志。现在她非常渴望寻找那个内在的、真正的自我。

  另一个是某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曾有过自杀倾向。她也一直是让父母和同学为之骄傲的优秀生,在得知她的自杀企图后,惊恐万分的妈妈泪眼涟涟地叙说她小时候如何懂事、如何勤奋、如何让大家骄傲。她忍无可忍地打断妈妈的话,道出了一肚子的苦水:她一直感觉大家是因为她成绩优异而喜欢她,不是因为她本身值得重视。这让她感到,自己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达到人们的期望。在她看来,自己除了环绕在头上的虚幻的光环,什么都没有,所以她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与学生A一样,这两个人的故事也让人痛心。一个人存在的标志在于他可以做他自己,是他独一无二个性的体现,每一个人都有他值得尊敬的独特价值。然而,当教育者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意愿,把他们“塑造”成所谓的“好孩子”的时候,却是把他们看作教育的工具,看作实现成人意志的工具,从而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和成长可能性。

  思考之二: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其个性与发展可能性。

  案例中的肖老师能够从学生发展的全局来看问题,这无疑是教育观念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像以前的肖老师那样,意识不到要尊重学生。即便是意识到了,认识上也常常有失片面。我们在对一百多位老师和家长的访谈中发现,他们理解的尊重学生,就是对成绩差的学生给予积极鼓励和帮助,并不是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也正因为这样的认识,在教育实践中,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功利主义教育倾向才始终不绝如缕,种种忽视学生个性、以“我们”的意志代替学生意志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如今,学校对于一些可见的“危险”,比如安全问题,重视程度已经达到草木皆兵的地步。而对于教育中另一种实际上经常潜在着的“危险”,比如对学生个性的消解和扭曲,却视而不见,远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肖老师已经意识到,即便不能真的做到影响学生一辈子,也要着眼长远,全面认识学生。有了这样的教育观,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希望。

  思考之三:教育反思须脱离教师中心主义。

  教育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途径。但一些教师在反思中只是一味地埋怨学生,对学生的问题感觉无能为力,并没有通过反思找到工作中新的突破点,引发观念的改变。

  通过肖老师的反思可以看到,她首先检讨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而追溯自己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寻找问题所在,最后从“尊重学生”的理论高度,找到了自己的思想根源和改善途径。通过这样一个清晰的反思过程,呈现出了肖老师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的转变。

  在访谈中,笔者曾有意识地追问肖老师的观念改变过程,她说,过去与学生发生冲突,她总是埋怨学生,认为错在学生,现在则是更多地从自身寻找原因,总爱多问为什么,希望追寻问题的本源。

  作为一位老教师,肖老师走向专业发展道路的愿望和努力都非常可敬。她启示我们,教育者只有脱离自我中心,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学会反思,学会换位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9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