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自古以来,礼仪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讲究礼仪并非是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对于教师来说,礼仪更有它特殊的意义。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颦一笑,都蕴含着教育的力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应该时时留意和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这一期的教师教育,就让我们重温一遍最基本的教师礼仪。 公共场合语言粗俗不文明;对学生的提问、问候随便应付或干脆置若罔闻;上课时随意接听、拨打手机;在教室内吸烟、随地吐痰;形象举止过于随意或浓妆艳抹、过于修饰……诸如此类与教师礼仪相悖的行为,你在日常生活中留意了吗?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一些习以为常的言行,正在一点点地破坏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呢? 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影响学生,做好学生的表率。“为人师表”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还表现在生活中,表现在无数细节中。如果我们希望下一代彬彬有礼,有修养,有风度,素质高,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应该先讲究礼仪修养,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所说:“教师礼仪具有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和深远性,现代人形象至上,形象是金,非常重视礼仪和外交,而教师基本礼仪的修养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不使今天的学生变成“有知识没有教养,有能力没有礼貌”的一代人,教师更应当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言传身教,弘扬文明礼仪之风。 教师礼仪缺失的原因 礼仪具体是指人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表示尊敬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所谓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务活动、履行职务时所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教师礼仪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特定的适用对象。与其他礼仪相比,教师礼仪具有以下特性:第一,教师礼仪具有鲜明的强制性,要求“为人师表”。第二,教师礼仪带有强烈的形象性,它不仅代表职业形象,还代表学校及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造成一些教师礼仪修养缺乏的客观原因,除了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外,师范课程忽视礼仪教育是主要原因。我国的师范教育制度和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专业知识、轻教育专业修养等弊端,使教师职业在相当程度上处于可替代的地位。而教师的继续教育状况亦然。主观原因是认识上的片面性,一些教师认为礼仪乃小事小节,无足轻重,不懂得自身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与所从事职业特点的关系,没有摆正自己的职业位置。现代交往强调以“对方”为中心,教师应根据社会期待和受教育者的需要塑造自我形象,而不是仅凭个人的主观爱好和以往习惯而固执己见,我行我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