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礼仪的重要价值 维护和体现人的尊严是礼仪的价值所在。教师礼仪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是教师向学生表达师爱的具体形式。一句亲切的话语,一张洋溢着微笑的面孔,对学生都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和鼓舞。所以,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礼仪使教师职业道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1.有利于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以轻蔑的和傲慢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生,就会使他们跟自己疏远,因而破坏他自己的威信,而没有威信就不可能做一个教育者。”学生丧失了对教师的信任,必然抵消教育的效果。 一位学生在写给老师的信里说:“前几天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很让我深思。一位老师正在上课,突然有人敲门,说因他家中有事,要找某某学生。这位老师面带微笑,却很干脆地说‘有事等下课以后再说’。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此老师转身关上门以后,说道‘Rubbish!’(无聊、胡话),然后论述他如何地烦别人在他上课时打扰他。本来那位学生对打断老师上课心存歉意,听了老师的这些话以后,不仅歉意全消,而且不满情绪逐渐高涨。就这样,这位老师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立时矮了一截。”这样的教师即使很有职业道德,很负责任,很有才华,也很难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只有当老师把对学生的尊重、关爱转化为具体的礼仪行为,表现在教学以及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时,学生才能具有深切的体会,教师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 2.有利于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 得体的仪表、优雅的举止、和蔼的态度,不仅能够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风采,有助于教师才能的发挥和获得学生的尊重和好评,而且能够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有位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老师时是这样说的:“老师着装得体,举止、言谈大方、合宜,性格开朗、热情,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带着真诚的微笑,吐字清晰,用词准确,且嗓音洪亮、铿锵抑扬,使45名学生听得真真切切。我们都喜欢这样的老师。”教师举止文明有礼,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热情。反之,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位学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老师走上讲台一脸厌倦的神色,面部表情呆板,姿态松懈,让学生一看心里顿时也泄了劲。” 3.有利于增强教师行为的道德示范性。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讲礼仪具有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功能。小学生和中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行为常常直接作用于学生,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 教师遵守礼仪规范能有效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良好情感体验,从而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变成一种师生间带有心理亲和力的友谊交往,从而建立起一种以人格地位平等为前提的新型师生关系。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举止不出格,谈吐不失礼,交往不失态。因此,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无意识的模仿、效法之中逐步形成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有利于建立起师生相互信任、理解的教育渠道。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只有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心理需要相“吻合”、“心理交流”相沟通,即在“心理相容”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在中小学,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没有人情味,全然不顾及学生的个性和尊严,对学生缺乏同情、理解、爱护和应有的尊重。这些现象在老师和学生之间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学生的自尊、自信是靠他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来维持的。如果老师过于严厉、粗暴地批评与训斥,不负责任地冷嘲热讽,首先摧毁的是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一个涉世不深、对人生与社会缺少深刻理解和认识的青年学生,一旦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和自信,对他们自己以及社会意味着什么,每一个有职业良心的教师应该是清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