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良好的体态礼仪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身体动作。教师在教室里的教学是一种严格的限时活动,在课堂上时效非常明显。教师应尽可能减少和消除无效的身体动作,“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但如果在一节课里只有一个姿势,课堂也会显得十分呆板和沉闷,因此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机会,调整自己的姿态。教师使用最频繁、最丰富的“教具”——手势要自然适度、准确有力。教师无论何时都应该给学生精神振奋、潇洒大方之感,男教师要多一些阳刚之气,女教师须增添一些阴柔之美。 ②面部表情。教师的职业不允许教师保持一张没有表情的脸。教师最富精力、最有激情和朝气的时候应该是在课堂、在讲台上。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交流总效果(100%)=言词(7%)+声音(38%)+面部表情(55%)。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关注的核心部位,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表达出非常丰富的感情。许多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在走进教室时也总是面带微笑。微笑,标志着自信和友好,它是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有力武器。教师的微笑也会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他们也就会爱老师,爱上老师的课,欣然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教育。 在表情中,最核心、最引人入胜的是目光。在课堂上,眼睛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窗口,目光的接触是非语言沟通的主要信息通道。优秀的教师是很注重眼睛的作用的,而且都善于洞察、审视学生眼睛的奥秘,敏锐地捕捉它们在课堂上的瞬间变化,从而适时适量地调整教学程序。 严格地说,在教师的讲课中,体态修养贯穿于全过程,它自始至终在与学生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作用。比如,朗读中昂首、凝神;提问时扫视、微笑;预习时巡视、环顾以及配合教学内容的点头、挥手、摇头、怒视、凝神、遐思、踱步等等。 4.服饰礼仪。 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可以传递许多信息,如性别、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社会背景、情感状态、审美水平等。教师是一种为人师表的职业,它对服饰的要求不能随心所欲,在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因为教师的奇装异服而分散精力。教师服饰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庄重、大方、高雅、整洁。例如,北京四中在其《教职工规范要求》中就作出明确规定:“教师的着装既要反映个人的审美观点、个性要求,也要兼顾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及学校工作的职业特点,注意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在校园内的着装应该做到整洁、美观、大方、得体。不宜过于前卫,也不宜过于随意,女教师不能穿过于‘露’和‘透’的服装,男教师进教室不能穿短裤和无领文化衫,在办公室不能穿背心”,等等。 一个人的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教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不仅要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 当代教师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只有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文明优雅的礼仪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才能构成和谐的校园教育旋律,弹奏出最美的育人乐章,也只有这时我们才能真正体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宗旨。 (秦福来 作者单位:北京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