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管理智慧在实践中凸显——2008年教育热点事件的冷思考
2010-03-24  2010年03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年终综述

管理智慧在实践中凸显

——2008年教育热点事件的冷思考

  ●本刊记者  白宏太

  一颗石子掉进水中,总会荡起阵阵涟漪。许多事看似偶然,背后却有着必然的机制或诱因。

  2008年的基础教育领域很不平静,从艺术教育到学生健康状况、从教师职业道德到评价改革,都有许多热点话题。准确地说,这一年,教育备受关注的原因,不是重大教育政策的出台,而是许多影响广泛的教育事件。

  这种因果关系很耐人寻味,一方面,追根溯源,教育事件的发生不是孤立或随机的,而是教育规律作用的结果,反映教育改革的本质;另一方面,教育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怎样科学地引导社会舆论,推动教育健康发展,考验着教育管理者的智慧。

  当一年的喧嚣渐渐平静,回过头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的人和事,我们肯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反思和新的期待……

  事件回放:教育,似乎谁都可以评说

  2008年,有这样几件事值得特别关注。它们都曾引起社会热议,一时褒贬不一,同时也折射出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京剧进课堂”引发的文化思考。2008年2月,教育部宣布,在全国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每个试点省市遴选20所中小学作为试点校,让一至九年级学生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

  消息传出,评论像潮水般涌来。有人叫好,认为有利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也有很多人反对,或称为“文化摊派”,或担心增加学生负担,或质疑选唱曲目,或对前景表示悲观。对此,教育部有关人士正面回应说,“京剧进课堂”只是一项试点,不是全面推广或要求;不会增加音乐课学时,而是纳入原有的音乐课程;试点中不如人意之处,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对改革的方向应该予以肯定。

  应该说,“京剧进课堂”,意义绝不仅仅在京剧本身。就在人们为枝节问题争论不休时,法国《欧洲时报》则以旁观者的态度评论说,学生学唱京剧貌似“儿戏”,却提出了一个中国崛起之路上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缺失传统文化的崛起,不是真正的崛起。

  风物长宜放眼量。“京剧进课堂”需要以更宽容、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它不是要培养“票友”,而是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新一代。

  新版《师德规范》在汶川地震后推出。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成为对人性的巨大考验。生死关头,很多教师都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可歌可泣;也有少数人弃学生于不顾,受到社会谴责。

  2008年6月底,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其中“保护学生安全”的明确规定,让人不禁联想起当时沸沸扬扬的“范跑跑”事件。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这样的规定是否导致“道德法律化”,是否缺少了操作性,教师的安全谁来保护?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成立研究小组,启动师德规范的修订工作。正如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指出的,这次修订与个别人的个别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是根据新形势作出的更科学和有针对性的修订。与此同时,人们在美国、日本的教育文件中,也发现了要求教师保护学生安全的类似规定。

  无德不从教。教师职业属性决定了,从事该职业的人理应是社会道德楷模。2008年教师节前夕,新版《师德规范》正式公布。“保护学生安全”、“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等新规定,体现了新时期对师德的新要求。

  停止评选“三好学生”的倡议及其背景。2008年9月,在重庆一次基础教育学术会议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这样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

  其实,早在多年以前,顾先生就曾提出这一观点。目前的“三好学生”评选确实存在着“一好当百好”、人为操作以及功利化等不良倾向。为此,一些地方开始了评价改革,或者赋予“三好学生”新的时代内容,或者以多元评价模式作为补充。

  教育离不开评价,评选过程与方法的不合理,不能从根本上否定“三好学生”标准。“三好学生”评选,关系着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1953年,毛泽东发表讲话,要求青年们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随后,他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文革”中,“三好学生”标准被废止。1982年,教育部与团中央公布了“三好学生”评选试行办法,“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标准沿用至今。

  正因此,面对罢评呼声,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利大于弊,而且弊端可以克服,今后还将坚持下去。

  “冬季长跑”能否顺利起跑备受关注。2008年9月底,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小学五、六年级)在2008年10月26日至2009年4月30日,统一组织学生开展冬季长跑活动。

  “冬季长跑”,初衷很明确也很美好。2007年5月,面对青少年体质令人担忧的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提出通过5年左右时间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教育部随即于当年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作为第二届“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载体,2008年的冬季长跑方案更为详细、具体。

  在一些学校,冬季长跑是多年的传统。而在另外一些学校,冬季长跑有点“跑不动”。有人称之作秀,有人认为难以组织,有人担心安全问题,有人质疑每天长跑的距离是否科学……为了“顺利开跑”,教育部负责人强调,冬季长跑不搞“一刀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达到锻炼目的,各地应根据实际灵活处理。

  冬季长跑既然是好事,千万不能半途而废。怎样集思广益,解决困难,推动这件事坚持做下去,应该成为我们讨论的关键点。

  深度分析:教育管理走向“精细化”

  之所以对上述事件进行特别聚焦,是因为它们的典型性。从事件的来龙去脉中,我们可以隐约触摸到教育管理的一些共性变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正从原来单一的、宏观的、粗放的管理模式,更多地关注细节、关注过程、关注实践。

  从年初的“京剧进课堂”到年末的“冬季长跑”,有人批评说,教育部管得也忒细了。各地的教育情势错综复杂,面对同样的要求,势必会有不同的反应。

  然而,透过这些教育举措,我们看到了一种更为务实的教育管理思路。近年来,教育管理部门不再只着眼于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在出台一些宏观指导意见的同时,还要汲取先进的实践经验,用适当的活动载体来推进落实。比如,2007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强调艺术教育以育人为宗旨,坚持先进文化导向。随后开展的“京剧进课堂”试点,显然是此意见精神的具体体现。而“冬季长跑”的推行始末,也反映了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决策思路。同时也应看出,经过多年努力,在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得以确定后,教育改革重心也发生了转变,由全局性的整体决策,逐渐转向教育的一些局部环节,体、音、美等在学校里被冷落的学科,也走进决策者的视野,开始发挥出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