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任国平 白宏太 20年前,时任广东省委常委、曾担任宝安县委书记的方苞,回深圳宝安调研期间,耳闻目睹的现状,让他着实放心不下。 那几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宝安人率先富起来,钱袋子鼓了,吃穿不愁了。可是,新的烦恼接踵而至。一位乡干部忧心忡忡地说,村里很多年轻人不愿读书,他们看到父辈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照样能挣大钱,于是也无心向学,整天打台球、下歌厅,游手好闲。 这绝非小问题。作为深圳改革开放的先驱之一,方苞遇到了一个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大事。一方面,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养的现代公民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仅有物质生活的改善是不够的,还要提高人的“幸福指数”,让宝安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时至今日,宝安已由偏僻、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现代都市,人口也由二三十万原住民骤然增至五六百万。这意味着,教育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严峻。可以说,改革开放赋予了人们一个极具超越性的教育命题。他们要解决的是教育如何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根本问题。 特殊的时代背景,让宝安人对教育有着更透彻的理解,也始终以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来办教育,一方面注重与家庭、社会的密切互动,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另一方面凸显服务意识,从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入手,让教师和学生共享成长的快乐。 20年过去,今天的宝安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同心协力、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德育“动感地带”,营造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教育景象。 上篇 让成长没有“死角” 2008年12月13日,宝安区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年轻的父母,年迈的长者,携儿带女,陆续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 这是一年一度的“宝安区家庭教育宣传周”,已连续举办8届。开幕式上,刚离任的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方苞老人热情致词。宝安区副区长李慧民也格外重视,到现场详细查看。 “科学育人,关爱家庭,回报社会”,主席台上的大红条幅醒目地写着今年的宣传主题。几十所中小学的教师一字排开,为家长答疑解惑。此外还有家教论坛、专家讲座、家教图片展、亲子文艺表演……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一家的事情。”对本次活动的意义,宝安区教育局长郑映通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孩子的成长环境就像以他为轴的三个同心圆,最核心的一个圆是学校,中间是家庭,最外侧是社区。离开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学校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 家长学校:让教育的触角向家庭延伸 2007年,宝安区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优秀县(市、区)”。下面这一组数据,足以反映宝安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目前,宝安区教育局下设家长学校总校1所,分校403所,基本上覆盖全区所有公办学校和大部分民办学校;全区有专兼职家长学校教师800多人,学员30多万人,每年培训家长40万人次;2003年以来,所有家长学校都实行免费培训。 按理说,办家长学校不是教育局的分内事。起初很多人颇有微词:“你把学校管好、孩子教好就行了,何必多此一举?可别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那时候,家长的反应也不积极,家长学校开学时,到课率不足40%,上课就像赶集,打手机的,交头接耳的,好不热闹。 2003年是最艰难的时候。那一年,上级发出通知,禁止家长学校收费。没有了经费来源,家长学校眼看着难以为继。面对如此窘境,局长郑映通果断地表态说:“家庭教育必须坚持下去,要做到队伍不散,工作不松,标准不低。” 一年后,经过教育局积极争取,宝安区委、区政府决定,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家庭教育的专项经费。 这样执著的态度,源于对教育现状的深刻了解。在宝安区的人口构成中,除了一小部分“洗脚上田”的农民外,大部分是外来务工者,后者又以农民工居多。显然,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不仅使人们在习惯、观念和意识上产生诸多不适,而且影响着他们对子女的教育。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任务更艰巨,是对两代人的教育。”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潘世祥感慨。为提高家长学校的水平,他们开展了家庭教育专项督导评估,使这项工作有了明确标准。 以家长学校为依托,各学校开拓创新,家庭教育有声有色。“除了定期上课、开讲座外,必须改变家长的行为习惯。”区家长学校兼职教师、新桥小学的林纯对记者说,“要从让学生家里有一个书架、有一个垃圾筒、懂得节约用水这些细节抓起。” 新桥小学过去是村小,家长不是外来务工者就是小商贩。教师在家访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大都跟缺少家庭学习氛围有关。 小曾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但让班主任烦恼的是,他脾气暴躁,经常为小事跟同学大动拳脚,甚至在课堂上顶撞老师。 第一次走进小曾的家庭,林纯细心观察,这是一个很富裕的家庭,房间装修得富丽堂皇,可是唯独看不到书架,更找不到一本书。小曾的父母是本地人,夫妻感情淡漠,丈夫很少回家,跟朋友吃喝玩乐,妻子一天到晚在外面打麻将。 几天后,林纯请小曾的妈妈徐女士到学校,晓以利害:“缺少了温情的家庭,会在孩子心灵上投下阴影。身为父母,如果你们不改善自我,受害的是孩子,这个家庭还有什么希望?” 这一番话让家长深受震撼,回到家里,按照学校的建议,徐女士立即动手,把杂物间腾出来,改装成书房,摆上书架,墙上挂一些劝学的条幅。老师们也来帮忙,一起去书店买书。一番忙碌之后,这个家庭总算有了读书场所。趁着热乎劲儿,老师们又提出要求,家长要做好表率,和孩子一起读书。为了督促家长,学校定期检查。 “他们虽然有钱,却不会生活。要让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林纯道出了学校的深意。 自从开始读书,徐女士就像变了一个人。她不再甘做家庭妇女,告别了麻将,出去找了一份工作,干得有滋有味。夫妻俩懂得了相互欣赏,关系日渐融洽。情人节,丈夫破天荒地把一束玫瑰捧到妻子面前。在父母感召下,小曾也越来越优秀,当上了学校少先队副大队长。 “学习的家庭,家庭的学习!”如今,新桥小学旗帜鲜明地喊出了这句口号。在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启动仪式上,徐女士走上台,泪流满面地说:“是这项活动挽救了我的家庭。” 以教育科研引领家长学校发展,是宝安区家庭教育的又一亮点。“我们将学生家庭细分为不同类型,分析各自的问题,寻找家庭结构的功能缺失,已经摸索出来一套解决思路和对策。”宝安区家长学校特聘专家黄沧海告诉记者,“只有研究孩子在家庭的成长规律,才能引领家庭和学校教育同步前进。” 教师义工社区行 教育义工:一支新兴的德育生力军 在宝安区建安小学,每年新生一入学,家长们都会接到一张特别的通知单,欢迎他们踊跃报名,成为学校的家长义工。 通知单上写得很详细,把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一一列出:在校门口维持秩序、援助贫困学生、整理图书室、帮低年级学生出黑板报、提供法律咨询……愿意做义工的家长,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前打一个钩,提交上去,就算报名了,由学校从中确定适合的人选。 建安小学现有1700多学生,家长义工就有600多人。学校德育主任杨贤斌是家长义工队负责人,说起家长义工,他不禁竖起大拇指:“家长义工帮了学校的大忙,他们的热情常常让我们感动!” 在宝安,教育义工成为一支重要的“同盟军”。各个学校都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家长的力量,让他们参与学校教育。 几年前,拿着一份学情统计表,杨贤斌愁眉不展。建安小学每年都深入家庭,对生源状况进行摸底调查。杨贤斌明显感觉到,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了,全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是不完整的,父母离异的、隔代抚养的、寄养在亲戚家的……由此产生的许多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跟踪指导,仅靠教师来解决,实在力不从心。 有了家长义工队,问题迎刃而解。对那些潜在的“问题学生”,学校挑选合适的家长义工,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结对帮扶。这无疑给班主任减了负,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班里的“疑难杂症”。 四年级学生小刘经常违反校纪,班主任在家访中发现,这是一个贫困家庭,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缺少关爱,一有问题非打即骂。 得知这一情况,一位叫李双的家长义工主动提出,愿意和小刘的家庭结成帮扶关系。从此,她每周都要去小刘家探望,和家长、孩子谈心,还经常给小刘购买学习用品。 有一次,李双无意中听小刘说,他从未外出旅游,甚至连公园都没去过。那一年的“五一”长假,李双和丈夫商定,特意邀请了小刘和他的父母,两家人一起开车去旅游。一路上,小刘格外兴奋。旅游归来,一向很怕写作文的小刘,居然写了一篇文字优美的游记。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多前,李双的丈夫被查出患有重病。考虑到她要照顾丈夫,杨贤斌代表学校征求李双的意见,劝她中止对小刘的援助。没想到,李双态度很坚决:“这双援助之手伸出来了,怎么忍心再收回来呢?您放心,我一定会帮到底。” “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泪当时就涌了出来。”面对记者,杨贤斌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其他家长义工听说了李双的事,纷纷前去慰问。让李双高兴的是,如今小刘有了很大进步,丈夫的病情也逐渐好转。 可是,学校有什么“魔法”,让家长如此钟情学校教育呢? “不仅因为孩子在这里读书,他们有责任这么做。更重要的是,学校非常尊重他们,把他们当作学校里平等的一员。”杨贤斌回答。 在建安小学的校园里,记者发现,每个家长义工都戴着一个蓝底白字的徽章。“有了这个徽章,他们就和教师一样,能自由出入校园,也可以随时找教师或学生交流。”杨贤斌说。正赶上放学,在校门口,几个家长义工指挥着来往车辆。每个学生经过时,都会举手行队礼,恭敬地喊一声“老师好!”那一刻,家长义工的脸上洋溢着微笑。 当然,家长义工的工作,离不开学校的引导。每学期结束,建安小学都要根据他们的服务成效,评选“明星家长义工”,在全校大会上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不仅家长脸上有光,他的孩子也觉得自豪。 在很多人眼里,义工还是新鲜事物。但无疑,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认可的需要,让公民自觉投身公益事业,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