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深圳宝安:创建和谐德育
2010-03-26  2010年03月26日  来源:人民教育

  深谙这一道理的宝安人,正在把教育义工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除了家长义工外,区教育局又组织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教师,让他们加入义工的行列。每到节假日,他们或者在校园和社区里开展教育咨询服务,或者对“问题学生”进行跟踪指导、上门送教。

  2007年3月,秉承“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的宗旨,2000多名青年教师庄严宣誓,正式成立了宝安区教育系统青年教师义工队,也成为宝安德育的又一支生力军。正如区教科培中心德育部主任戚永川所言:“教育义工的出现,让‘人人育德’有了机制上的保证,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

  “160工程”:把社区变成一所大学校

  滨海小学是一所新建学校,四周高楼林立。两年前,学校刚成立,为了估算就读学生的数量,教师们到附近的小区作调查。

  没想到,他们一进小区,就碰了一鼻子灰。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瞪大眼睛问道:“你们是哪里的,有什么事?”“我们是滨海小学的,想了解一下入住情况。”学校德育主任陈奕耀陪着笑回答。管理人员说:“我们不随便接待外人访问,你们到教育局开个介绍信再来吧。”

  本来是小事一桩,哪知这么麻烦。教师们求了半天也没用,无奈之下只好请社区居委会出面协调,物业公司才同意接待。

  有了这一次小小的教训,学校很注重沟通社区,改善邻里关系。上学期,他们开展了一次“为民办实事”的活动。教师们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发放调查问卷,询问居民们对环境卫生、小区管理、社区发展的意见,整理出一份调查报告,交给物业公司。物业公司经理喜上眉梢,他们按报告中的建议,改革小区管理,受到了居民的一致称赞。被学校的诚意所感动,物业公司发出邀请,经理亲自领着师生们参观电脑监控室,了解物业管理流程。

  如今,滨海小学与周边小区的关系极其融洽。每到节假日,学生们到小区进行体验式教育。物业公司也经常主动上门,帮学校排忧解难。

  社区的支持和配合,无形中拓展了学校教育的空间。宝安是全国首批2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之一。多年来,宝安区关工委在社区教育中功不可没,原省关工委主任方苞、现任区关工委主任温介平以及原区教育局的一批老领导文金水、陈标等,都为宝安德育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吉毅还亲任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他们组织全区的“五老”,即老干部、老教师、老领导、老工人和老专家,开展了一项“160工程”。

  什么是“160工程”呢?“这不,一年365天,大约有160天是节假日。我们就利用这些时间,在社区里开展‘老少同乐、老少共建’活动。”新安街道关工委主任黎宝强解释说。

  沿着一条窄窄的小巷,记者来到新安街道宝民社区,社区居委会设在一栋陈旧的两层小楼里。不过,别看办公条件简陋,这里却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岗”、“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社区居委会管的事儿可多了。”黎宝强主任笑道。居委会里有很多功能室,一到假期,社区的老人各展其能,开办了外语班、书画班、棋艺班……全部免费开放,家长们乐颠颠地把孩子送进来。

  居委会办公室的墙壁上,贴着一组学生照片。“这是我们的社区学生会,都是住在本社区的孩子。”黎宝强介绍说。有了社区学生会,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们融为一体,各项活动都组织得井井有条。

  在宝民社区,记者见到70多岁的马亚君老人。退休以后,社区的老少共建活动,让她找到了精神寄托。几年来,马亚君坚持对孩子进行一对一帮扶,大伙亲切地称她“马大姐”。“家长把我当成自家人,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马大姐乐呵呵地说。

  这样的社区,更像是开放式的学校,原来令人担心的育人“死角”,变成了德育的重要阵地。每到开学,社区还为每个孩子出具一份“社区报告书”,对假期表现作出评价,盖章后反馈给学校,真正使社区和学校之间形成联动关系。

  同时,学校也越来越重视社区教育,不仅加强引导,争取社区的支持;而且从理念、方法和教育资源上提供援助。

  宝安区观澜街道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凌志村”,居民生活富裕,家家都有豪华轿车。几年前,观澜二中的教师们发现,学校里成绩差的、经常违反纪律的,大多是这个村的孩子。学校多次到社区居委会呼吁,社区干部却不当一回事。

  眼看讲道理没用,学校改变了策略。到了期末,他们进行了一次特殊的统计,结果显示:全校学生中,本地学生占30%,外来务工者子女占70%;但从学习情况来看,前者的平均成绩比后者低15分;从违纪情况来看,前者的违纪次数占全校的50%。

  当这一组数据摆在社区干部面前,他们都大为吃惊:“不抓教育不行了,吃亏的是我们自己,可不能让孩子变成败家子。”

  这一回,社区居委会动了真格的,推出一项“土政策”:学生严重违反校纪,不仅受到社区通报批评,而且影响家庭的年终分红和就业安排。有了“经济杠杆”的约束,居民们都不敢不重视教育。慢慢地,学生们表现好了,家长观念有所转变,社区教育也有了起色。如今,每到教师节,社区居委会都要宴请学校教师,诚心诚意地表示感谢。

  经过多年努力,一个关注青少年成长、重视道德教育的大环境正逐渐形成。2008年教师节,宝安区委、区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社会环境的若干意见》,号召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加入到大德育工程的建设中来。

  中篇  培养爱的能力与智慧

  2008年10月,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启动,宝安区成为全国100个项目县之一。

  10月的宝安,骄阳似火,107位参加培训的班主任心里也燃烧着火热的激情。他们每天忙碌到深夜,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研讨,分享经验、交流感悟,体验着成长的幸福。一个半月的培训圆满结束,他们被评为“广东省优秀项目团队”。一位班主任激动地写道:

  “这是一次灵魂洗礼,一次心灵对话。它让我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高尚,也真正懂得了,爱应该是教育的起点。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把全部身心奉献给学生。我们有责任完善自己,让学生快乐成长。”

  班主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德育成效。在为学校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宝安区从班主任培训入手,提升职业素养,创新学校德育。近年来,宝安不仅涌现了舍己救人的英模教师靳伟杰这样的感人事迹,而且培养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的班主任,在平凡岗位上感受着育人的幸福。

西乡中心小学开放式图书角

  播下一颗爱读书的种子

  7年前,宝安区组织教师到香港培训。一走进学校,他们惊奇地发现,校园里特别安静。师生们走路都轻手轻脚,说话细声细气。

  “怪了,咱们的学生下了课满校园跑,像打仗似的。这儿的学生咋这么乖?”一位教师叹道。“大概是校园太小,没地方让学生闹腾。”有人猜测。“再说他们都是小班教学,比较好管。”还有人这样分析。可等他们走进另一所更大的学校,学生依旧很安静,大家想不明白了。当他们向香港同行道出心中的困惑,对方平静地回答:“我们也没有专门教育过,好像都习惯了,一直是这个样子。”

  这个答案未免让人太失望。带着谜团,大家留心查看,最终有了一个小小的发现。香港的校园里到处都有书,教室门外、楼梯拐角、走廊里,都安装了小书架。下了课,学生们随手拿起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

  这或许就是教育的奇妙之处吧。有时候,一个良好习惯的培养,胜过千万句的说教。

  宝城小学的邱本芳是“广东省名班主任培养对象”,探索了一个“建设学习型班级”的好点子,深受同行肯定。可当初走上这条路,多少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

  有一年,邱本芳中途接手了一个四年级的乱班。那时候,学生在她眼里一点都不可爱。他们上课叽叽喳喳,下课追逐打闹,三天两头闯祸。全校的常规评比,她的班级总是老末。她三令五申,仍不见效。

  记得开学第一周,邱本芳布置学生写作文。收上来一看,有一半学生写了不足两百字。“这哪儿像四年级的学生,基础也太差了!”邱本芳很生气,拿着作文向校长林喜瑜诉苦。“别着急,先找准病根才能治病。”林校长笑眯眯地安慰她。

  召开家长会以后,邱本芳发现,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很少读书。结合语文课,她决定从培养阅读习惯入手,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可是,不爱读书的调皮鬼,不管怎么强迫,总是坐不住。

  困惑中,学校推荐她参加了一系列班主任培训。有一次,她听到一位专家谈到建立读书奖励机制的经验,不禁豁然开朗。回到学校,邱本芳满心欢喜地开始了新的尝试。

  在邱本芳的班里,整个教室被分成8个区域,每个区域就是一个读书小组,选出一位“读书官”。邱本芳设计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在小组间展开竞赛。比如,每个小组有一张读书登记表,每读完一本书,就在登记表上贴一枚读书标,记为5分,积满100分,可以获得一枚金牌。让学生们兴奋的是,拿到这枚金牌,就能得到校长颁发的奖品。

  校长哪儿来的奖品?原来,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听了邱本芳倡导读书的设想,当即决定捐助1000元表示支持。邱本芳用这笔钱买了一批图书,跟校长一合计,就有了这个主意。

  学生们不知道来由,在颁发金牌时,邱本芳说:“因为你们热爱读书,校长决定亲自奖励你们。”奖品就是一本校长签名的图书。能得到校长的奖励,在学生眼里可是了不起的事。他们越读越带劲儿。

  过去,学生们午饭后常在教室里打闹。邱本芳就利用这段时间,开设了阅读课,师生一起遨游书海。渐渐地,班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很多学生迷上了写作,出现了一批“小作家”。最意想不到的是,课间追逐打闹的学生少了,连最调皮的学生也经常往图书馆跑。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