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鉴于此,曾经有“在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间设一道‘防火墙’”的建议:实行高考社会化。什么是高考社会化?考生高考报名直接从网上操作(把考生报名社会化),其考后成绩以及录取结果直接发给考生(通过邮递快件,这就是录取社会化),而且报名和录取信息不公开。其中关键是绕开区县和中学。没有这些信息,区县就没办法给学校实行按升学率排队,学校也不能给教师按升学率排队。有人说,这种办法是防不住排队的,因为学校可以从应考学生那里得到信息。然而“排队”除了需要自己的信息,还需要同一区域全部其他学校的信息。这就不是一件易事了!上个世纪末,北京市曾经这样做过,效果还不错,可惜没有坚持下来。如果不排队(或者无法排队),升学率的竞争就会弱化、淡化,中学向高校(高考)俯首称臣的状况也会弱化、淡化。这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把扭曲了的中等教育再扭回来,使中等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说,高考社会化无异于在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间设一道“防火墙”。设了这道“防火墙”,对于高考并无妨碍,高校只管招自己的生就是了,中学排不排队,追求不追求升学率,对于高考以及高校招生无涉。高考仍然需要改革,除使其真正达到为高校选拔学生的功能外,还要有利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果如此,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那真是“大路朝天,一人半边”,各走各的路,既携手合作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不是谁向谁称臣,不再谁是谁的雇佣军——而是从雇佣军变成了同盟军。果如此,岂非教育之幸事? 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具有必要性、可行性。上述“防火墙”的设立,或说高考社会化,并不难操作。 社会为青年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教育应铺设成才的“立交桥” 有人说“就业为王”,并以此强调文理分科对于学好一门本领、就业有利。从现实看,如果大学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能够按所学专业就业,当然是理想的状况。然而,除了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难是客观存在,而且一旦大学生只能在本专业领域就业,虽然对于自身专业发展有利,却势必缩小了就业范围。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的条件往往不对称,而知识结构比较宽,比如文理兼通,适应社会需要的领域就会扩大,就业机会就会增加。是让社会需求适应自己(自己所学专业),还是自己(以多种本领及适应能力)适应社会需求呢?答案不言自明。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让我们拥有一个有多种准备的头脑吧! 有咨询机构统计过,就从业人员工作与专业看,不对口的状况相当普遍,而且这些不对口的从业人员做出成绩的比例仍然不少。这种情况,说明大学所设专业与社会需求脱离;大学生入学时选择专业与毕业后就业往往是两件事、两张皮。比起学生高考时选择所学专业来,几年以后就业具有滞后性;预期与现实不对称,入学与毕业有一个时间差;另外也有从业人士在工作中的机会的变化。所以,有人建议,大学一年级不定专业,大二甚至大三再选专业。一来学生比较成熟、选择专业会更适合于自己,减少高中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二来社会需求与就业近一些、选择专业会更符合社会需求。如果社会需求与个人专业不对口,既造成个人专业的浪费,也造成社会需求(表现在就业岗位)的人才供应或过剩或稀缺的矛盾。 还有人建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在中学时期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流(简称职普分流)”。社会对于人才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教育应为青年人铺设成才的“立交桥”,以适应更多的就业机会。尽管大学生就业难是客观存在,但是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还有很多空间。如果解决了人才观念(不是只有学历高才是人才)与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通过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人才就业市场还是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的。显然,中等教育提供的人才适应面愈宽,其就业前景就愈乐观。近来,在人才市场上,当有的招聘单位竖起“非博士不要”的牌子时,也可以看到有的招聘单位的需求是“具有高中或大专学历”即可。这反映了“量才所用”的用人观念和人才市场的成熟。 中等教育还是通才教育或者说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宽一些比较有利。也就是说,文理不分科更有利些。从高端人才的培养着眼,知识蕴蓄的宽厚也是其精深发展的潜力基础。今天的经济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尤其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综合各种需求分析,结论也是文理不分科更有利些。 社会为青年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要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继续学习的机会。很多专门人才都是在干中学习的,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活到老学到老,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就学历教育而言,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两次或多次完成,也可以不一定完成。成才与学历有关但不是绝对相关,许多只具有中等学历的人成为了其工作领域的大师或大家,例子很多,他们的学习、经验、历练、成就超越了学历教育的学习。 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说开去 本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征求意见,将大家都敏感的“高中取消文理分科”挑为标题颇具创意。实践证明,它吸引了眼球,引起全社会的瞩目。《纲要》中多数议题都是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高中取消文理分科”既涉及基础教育,也涉及高等教育;既涉及中学的教育教学,也涉及高考及其改革;既涉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涉及学生毕业后就业的现实问题;既涉及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涉及全社会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等等。 细读《纲要》征求意见归纳的4个方面20个问题,梳理得清楚细致。如果这些问题讨论明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纲挈领也就有了清晰的思路。 比如加强农村教育,是国家对于农村问题重视的重要部分。实行城乡教育统筹,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解决农村师资缺乏、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都是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都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现实问题。比如深化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以及上文讨论的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等等。比如解决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择校问题,发展学前教育问题,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问题等。比如保证教育投入和健康发展,落实“三个增长”、强调政府投入责任等问题,件件都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问题,一些问题也是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看了这个征求意见的提纲,令人充满期待。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准确地提出问题为科学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希望,调动全社会参与讨论,充分发表各种不同意见,集思广益,相信真理愈辩愈明,乃是科学制定《纲要》的重要保证。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