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教育使教师的民主作风植根于学生的心灵,学生内心焕发出民主精神,大胆质疑,独立思考。质疑与独立思考,是民主社会建设者的重要品质。教育不是要封闭人们的思想,而是要解放人们的头脑。只有大胆质疑、相互探讨、教学相长,才能培养出有开放心态和民主精神的现代公民。 二、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 我们要学会用“心”教书。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人教书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人实实在在、创造性地教了五年,最后的效果会完全不同。如果一个学校没有充满理想的教师,那是教育的悲哀。 1.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教育虽然是一项平凡的工作,但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时代和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人的特性千差万别,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年增高,因此,“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实在是承载着极高的使命和极大的责任。古人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对立志献身教育的人来说,学做“人师”,是有伟大志向的表现。 当下,一些年轻人眼高手低,起初怀有极强的热情、理想和极大的干劲,但往往由于思想准备不充分,对现实估计不足,急功近利,希望走捷径。有的略有成绩,便踌躇满志,认为天下事不过如此,飘飘然起来。这种人最终走向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给学生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老子说:“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单就教学而言,教师上课时饱满的精神、全力的投入,教学语言的简练准确、丰富生动,板书的美观规范,演示的熟练精当……这些看似小事,但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会从一开始就通过耳濡目染,给学生建立一种优良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为他们高尚人格的形成和勤奋求实精神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专业化教师应具备的三大素养是:学科素养,教育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教师要把读书当作习惯,广泛涉猎,及时掌握教育信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学校里教的是基础学科,他应当能够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问题。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会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教师提高教育素养,包括教育原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有人说中国教师只适合教优秀学生,对于学习有困难、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无从应对。对学生早恋问题、单亲子女教育、网络影响这“三大教育难题”如何面对?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训练。因此,教师没有较高的教育素养,就谈不上培养高素养的学生。 3.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有句名言:“风格即人。”每个人自身性格中有优有劣、有长有短,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就应尽力扬其长而补其短。单纯的模仿,永远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造成教师盲目效仿、追求课堂表面热闹的原因很多。一是教师缺乏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二是整日忙于应付、疏于学习;三是不注意积累总结,功底浅薄,教学捉襟见肘。这些问题往往在一些教师身上综合表现出来,产生新“八股”之类的课堂教学“软骨症”,这就难免引起学生的厌倦、同行的否定和社会的责难。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我们的一些教师,往往常年读不了一本书,只是抱定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路混下去。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色彩再斑斓,也只是海市蜃楼而已。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在课堂上灵活自如。在读书的基础上,还应该用写作来提升反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若写三年教学反思即可成为名师,若坚持10年20年,就会形成大气象。综观著名教师的成长,都是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写教育书信、教育手记、教育论文、教育专著,逐渐形成大气候的。教师与教师的差别,就在于读书、写作与思考。此外,还应充分学习掌握一切先进科技成果,学会运用各种媒体手段,使我们的个人特长和自身优势如虎添翼,既省时省力,又变幻多姿,即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平面为立体、变一元为多元。 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有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没有风格的教师就不会有地位,学生所爱的,除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教师的教学风格。作为教师,只有把崇高的理想融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对教书育人乐此不疲;作为学生,只有充分领略了有魅力有风格的教师后,才能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教育需要风格,时代呼唤风格,只要有自由的精神,有进取的决心,建立和发展自己的风格并非难事,只要努力就能实现。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