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德育课该去哪里上
2010-04-01  2010年04月01日  来源:人民教育

  记者观察

  ●本刊记者  白宏太

  时下,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北京的一些学校把德育课堂搬进产权交易所,让学生实地了解金融风暴的来龙去脉,接受时事教育。

  据介绍,像这样让学生在“活的课堂”里进行学习的德育活动,在首都已经成为一项制度。中小学生们纷纷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和德育基地,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增进道德情感。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亟待创新。透过这些耳闻目睹的新变化,记者欣喜地看到了人们在“德育课程观”上的进步。

  多年来,德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教育工作者。追根溯源,这其中固然有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人们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与此同时,深入剖析实践就会发现,德育效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人们始终没有走出“德育课程观”的一些误区。

  德育是否是一门课程,至今仍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

  实行班级授课制,将教育内容细分为不同的课程,是现代教育的产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与“课程”之间是可以画等号的,课堂教学也绝不是教育的唯一形式。

  与一般意义的学科课程相比,德育的特殊性显而易见。首先,德育的发生地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或课堂。可以说,只要有师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德育就在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其次,德育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很难说教师的道德修养一定高于学生;另一方面,德育更多地需要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再次,德育不是以知识和能力的习得为主要目的,而是更多地诉诸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但仿佛思维惯性作祟,很多教师在设计德育活动时,考虑的仍是教材、知识点、课时、课室、教学法,等等。把德育等同于学科课程,不仅从形式上将德育简化为一种知识灌输和道德训诫,而且从根本上偏离了德育的真正目的。

  正如一位德育专家所言,“课堂教学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准确地说,德育是一门广义的、宽泛的课程。它既包括思想品德课、公民课、思想政治课以及马列理论课等课程,又包括党团队工作、班会课、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一次谈话、一个细微动作、一场游戏,等等。甚至可以说,德育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归根结底,德育课程的重要特征就是,它需要教师用心投入,以自身的师德、师爱为教育资源,在学生心灵里播下道德的种子。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之所以无效,正在于教师本人的冷漠,只是把德育看作一种机械化的过程,像学生形容的那样,“冰冷的心,冰棍的脸,枯燥的语言,古板的眼”,这样的教育肯定走不进学生心灵。

  用新的课程观去观照德育,德育无处不在,德育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更强调教育氛围的影响,它就是一种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德育是一项更直观地显现教育本质规律的活动。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就用最朴素明白的语言,给了我们最深刻的启示。他说:“生活即教育。”

  再回过头来审视,在英文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本义是“跑道”。这似乎是告诉我们,教育就是要通过某种途径,把学生引向成功。具体到德育,它承载着让学生成人的重任,是为学生铺设一段通往社会、通往生活、通往幸福人生的跑道。

  综观今天的德育实践,不仅是首都北京,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创新举措,让德育走向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逐渐脱离空洞说教和陈旧形式的窠臼,越来越生动鲜活,越来越有吸引力,越来越充满教育智慧。

  当然,良好德育氛围的营造也寄希望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记者注意到,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会议上,与会领导强调,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会议推出的一系列标本兼治的决策部署,让学校德育有了一个秩序良好的“大课堂”。

  也就是说,要上好德育这门大课程,我们既需要教育观念的更新,也需要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的变革,更需要教育大环境的优化。

  德育课究竟该去哪里上呢?毫无疑问,德育应该回归生活,回归到真实的道德生长情境中。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7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