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样的感人故事,在六盘山高中的校园里,不胜枚举。 六盘山高中的学生学习刻苦,淳朴懂事。 每天吃完中午饭,哪怕到午休时间只有10分钟,孩子们也要赶到教室看会儿书,再去午休。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从南部山区走出来,来到六盘山高中如此美丽的校园,还有这么好的老师,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我一定要珍惜。”在班里做卫生,他们不嫌脏不嫌累,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刚刚硕士毕业的年轻教师徐文娟说:“在这里,我们每天都要向学生学习,每天都被学生感动着。” 建校以来,六盘山高中一步一个台阶,创造了一个办学的奇迹,赢得了南部山区群众的信任,他们都渴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学习。 2005年7月底,创办仅两年的学校派办公室副主任冯雄到南部山区招生。从银川到招生目的地海原县,走高速也有3个多小时的路程。一路上,冯雄心里在犯嘀咕:学校的知名度并不大,家长会不会送孩子到数百公里之外的六盘山高中就读?他还想,必要时,自己得费点口舌,到学生家里做动员工作。 学校在海原县招待所设立了招生点。令冯雄始料不及的是,一下车,他就被前来报名的几百人团团围住。他们都是带着孩子前来报名的家长。原来,2003年,六盘山高中第一年招收600人,次年招收1000人。这些学生分布在南部山区的各个县,每个人都是一个口碑,口口相传,学校的办学性质,教师的爱心与奉献精神,在南部山区几乎家喻户晓。 第一天,报名人数就超过计划。那些登记不上的学生和家长,苦苦守在招生点不愿离去,纷纷向冯雄诉说自己的理由,“我的孩子平时成绩好,只是考试没有发挥好”,“我的孩子连续3年都是‘三好学生’,希望能破格录取”……“我当时真想把这些孩子都招来,但是名额有限呀!”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冯雄无奈又不忍,“学校是最能感受到党的阳光的地方,在老百姓心中有分量啊!” 南部山区的大多数家庭,祖祖辈辈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当地的老百姓这样教育自己读初中的孩子:“你现在好好学习,初中毕业争取考上六盘山高中。”在南部山区人的心目中,孩子初中毕业能考上六盘山高中,就跟高中毕业考上重点大学一样,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情。那年9月新生报到,按规定学校要收回录取通知书。海原县郑旗乡有位学生家长刚把通知书交上去,又犹豫着想把通知书要回。经询问才知道原委,“孩子考到六盘山,我们全家光荣。我想复印通知书,贴到家里墙上!”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左一)多次到学校慰问学生。 六盘山区的孩子也能上互联网了! 培养做事大气、懂得感恩的人 每年秋季开学,老师们在校园里大都会遇到这样的“趣事”。那些高一新生,看到老师想问声好,但口未开、脸先红,嘟囔半天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有的则干脆绕路走开……“这些孩子的优点是朴实,学习刻苦,缺点是视野不开阔,见识少一些。”老师们最了解自己的学生。 把山区的孩子从数百公里之外的地方招到银川,学校到底要教给他们什么?到底要他们做怎样的人?难道仅仅是为考上大学?观点不一:有人说,就是为了上更好的大学;也有人说,只为升学考虑太狭隘,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长见识……全校上下经过一番争论、研讨,达成一致认识:要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充分发展,健康成长。学校进一步提出“六个特别”的育人理念:特别有理想,特别守纪律,特别讲文明,特别有人格,特别有毅力,特别有作为。 “‘六个有’本身就很完善,为什么还要加‘特别’两个字?”记者问道。 “没有理想办不好教育。加上‘特别’,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这是我们的理想。”金存钰校长说。 理想的实现离不开脚踏实地的作为。 城市孩子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山区来的学生则非常新奇。每年开学之际,学校都要组织新生走进银川,让他们了解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感受城市的变迁和新貌。 2006年中秋节,大多学生无法回家和家人团聚。学校组织1000多人,浩浩荡荡,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步行,来到银川的中心地带。一路上,老师们讲解银川的布局规划,让学生接受城市文明的洗礼;讲解学校的办学性质,让学生懂得感恩……路上的所见所闻让学生激动、欣喜,又充满了好奇。回到学校,校团委紧接着又组织了全校“感受大银川”征文活动。 由于特殊的办学模式,六盘山高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成就自我,回报社会”成为每个学子的信念。学校开设新闻课,每天晚上7点,全校学生都在教室里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从中了解国内、国际形势,学会分析和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还是中央党校的中共青少年党史教育活动基地。在六盘山高中,每个年级学生都有五六百人写入党申请书,占到全体学生的50%。“学生的入党积极性非常高,这是他们内心的追求。”高二年级主任赵保利介绍,学校开办学生业余党校,每届1个班,从递交申请书的学生中挑选100名参加党校培训。如今,已连续举办4届业余党校,有400名学生培训结业,发展了12名中共预备党员。2008年暑假期间,学校还选派两名学生到中央党校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