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还把部队官兵、治沙英雄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请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英雄模范事迹,常常把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自治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启动仪式,自治区中学生运动会……学校积极争取各种大型活动的承办权。“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开眼界,这些都是课本上学不来的,对学生成长有好处。”对此,金存钰校长有自己的独到认识。学校办学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援助,六盘山高中每年派出8名高二学生到人大附中,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要培养孩子成为做事大气、有自信、有胸怀、懂得感恩的人,就要开放办学。学生不了解社会,怎么能理解社会!” 有人抱怨“90后”孩子不懂感恩。在外读书,要么不打电话,一打电话就是要钱。一般只3句话:我没钱了。家里没事吧?挂了。 六盘山高中的孩子特别懂得感恩。正如哲人所说:“困难坎坷是人们生活的教科书。”这些孩子,远离父母家人,为了节约几十元钱的路费,大都是一学期回一趟家。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要定期给家长写信,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感受、理想,倾吐拳拳之情。学校食堂早餐晚餐都提供免费的菜汤。免费菜汤加馒头,就是一些孩子的一顿饭。他们把每月补助的100元生活费节省出10元、20元,寄给父母,补贴家用。 对老师也是如此。有的学生考上大学后,把自家炒的黄豆或者亲手纳的鞋垫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更多的孩子,则唯有以自己的刻苦和勤奋回报师恩。 两年前的初冬,受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人们都穿上了保暖衣服。周一升旗时,赵保利老师看到自己班上的张明冻得直发抖。走过去一摸,孩子的校服里面只穿着一件薄薄的衬衣。赵老师把张明叫到办公室,悄声说:“张明,天气这么冷,你拿上这50元钱,快去买件毛衣吧。”“我在学校受到的资助已经很多了,您给别的同学吧!”张明果决地说。 原以为孩子能欣然接受,赵老师全然没有想到孩子会这么懂事。张明的父母都六七十岁了,兄弟姐妹又多,家里特别贫困。在学校,他也总是省吃俭用。“当时,我一听这话就流泪了;现在一想起他的话,我还是忍不住流泪。”赵老师一边讲述,一边抹着眼泪,“通过我们的教育,孩子真的长大了,在自己非常困难的时候,他还知道为别人着想,说明我们的教育成功了。”其实,在六盘山高中的每个班级,每个月在发放特困补助时,都会出现类似的事。 2008年6月12日,136名四川青川地震灾区的孩子来到六盘山高中借读。学校领导亲自到火车站去迎接。中午1点,灾区师生一走进校园,就被浓浓的手足之情包围了、淹没了。正是阳光最烈的时候,六盘山高中的全校师生都来到校门口,夹道欢迎来自灾区的客人,有的孩子手捧鲜花,有的一边鼓掌一边抹眼泪,有的忙前忙后帮着提行李。“这是地震后我们心灵上第一次感受到阳光、温暖。”几个月过去了,说起当时的情景,青川中学的带队老师邱正权仍然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来自青川的学生说:“在六盘山高中的校园里,到处都能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2008年7月,奥运火炬在银川传递时,来自青川的孩子们还参加了火炬传递活动。 很多青川的孩子,刚来到银川时,有些水土不服,加之思念亲人,给父母打电话时难免哭哭啼啼。家长打电话给邱正权老师:“能不能早点回来?我们不放心孩子!”没隔多久,家长打电话的口气来了个180度的转变:“我感觉到孩子变了,变得懂事了,您跟六盘山高中的领导说一说,孩子能否在六盘山高中多住一段时间,我们自己缴费都行。” 其实,在地震刚发生后,六盘山高中不少学生就把自己的奖学金、特困救助金捐给灾区。要知道,这可都是孩子们从牙缝里一分钱一分钱节省出来的。有位教育部的官员考察六盘山高中,为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你们本身并不宽裕,为什么还要接纳灾区的师生?”金存钰校长憨厚地笑了笑,只说了一句话:“因为我们更理解什么是苦难。” 在学生的心田里耕耘 这是一群淳朴、上进的孩子。但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身上也带着一些山区孩子特有的羞涩和保守。这些性格特点,显然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但这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按照教育者的意图扭转过来的。金存钰校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农民看到庄稼叶子黄了,他不会指责庄稼,你怎么不好好给我长?而是看到底缺肥还是缺水,及时补给。”教育就是耕耘,和农民耕种很相像,只不过是在学生心灵耕耘。“要润物细无声。不科学,不实事求是,拔苗助长,就会出毛病。”金校长说。 对于学生的成长,六盘山高中的老师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他们以教育者特有的细腻和理性,在学校管理方面下工夫。 学校每天下午2∶40上课,但所有的学生2∶30都会准时坐在各自的教室里。学校有一项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快乐十分”。 原来,中午午休后,学生难免有迟到现象,到了教室,秩序也比较乱,难以一下子进入教学状态。另外,刚入学的学生,女孩子羞羞答答,男孩子满口方言。他们怕上台,不会说话,不敢说话。有的老师提出,何不利用好课前10分钟?一则可以调节气氛,二则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起初,老师们把这10分钟称作“小班会”,孩子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不如叫‘快乐十分’,既有10分钟的含义,也有十分美好的寓意。” “快乐十分”,成为孩子们展示才艺、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老师们欣喜地看到,自从有了“快乐十分”,学生午休后迟到的现象没有了,而且活动之后,都能以一种愉悦、积极的心理状态进入教学。 “快乐十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便于学生交流情感、交流知识。高一年级的学生从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逐渐地克服了羞涩感,活动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激情演讲、美文诵读、才艺表演、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表演……不一而足。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表现都大为改观,心态由封闭到开放,站在讲台上,不少学生都有点儿电视主持人的风范。对于“快乐十分”,孩子们说:“一开始不适应,甚至有点别扭,现在则成了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了一件很期盼的事情。如果哪天不开,就好像缺了点什么。” “我有个学生叫马玲,现就读于西北师大,前不久还给我打电话,说要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她说,在‘快乐十分’舞台上锻炼了3年,有信心在这次演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学校副校长、物理教师邓树栋告诉记者。 邓老师还记得4年前这个女孩子第一次上台演讲的情形。她好不容易鼓足勇气上台演讲,但满脸通红,手在抖、腿在抖、声音也颤抖,说话结结巴巴。“但她坚持念完了演讲稿,我带头鼓掌,全班同学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回忆着学生的点点滴滴,邓老师欣慰地笑了。 对于南部山区的孩子们而言,电视也是个稀罕物。尤其是刚入学的高一新生,虽然每天只能看半个小时《新闻联播》节目,但感觉也特新奇,特过瘾。“世界上每天都发生很多大事,要通过新闻了解外面的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二班主任曹天祥说。曹老师不仅让学生“看”新闻,还要“落实到笔头上,体现在行动上”。在他的班上,学生每天不仅要做新闻笔记,还要模仿、表演。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次,在《新闻联播》结束后,学生要以宿舍、小组为单位,上台模仿播音员,新闻评论、天气预报、足球解说,甚至广告,都是表演的内容。“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吃惊。”曹老师说。学生分析热点事件时,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配着背景音乐,学生手持一根细木棍,模仿天气预报员,一举一动,也像模像样;对一周发生的新闻热点、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他们则以新闻采访的方式进行表演,兴之所至,还找来DV拍摄下来。看着自己时而庄重、时而有点滑稽的表演,师生常常笑得前仰后合。“这些活动,对学生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都是一个提高。”曹老师说。 学生大多4个多月才回家一趟。他们把教室和宿舍当作自己的家。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成长的烦恼,高兴的事儿,好多都发生在宿舍。怎么让宿舍更像一个家,让这些远离父母、远离家乡的孩子有一个家的感受? 学校在宿舍管理上做文章,对学生宿舍进行文化管理,净化学生的心灵。“宿舍8名成员一起给宿舍命名,建设宿舍文化,这竟然成了一个难得的教育契机。”曹天祥老师介绍道。 为了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曹天祥老师召开了“给家取个名”的主题班会。提前一周,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让每个宿舍都去分头讨论各自的名称,“成果”将在班会课上展示。 每个宿舍都取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称。有个女生宿舍取名叫“阳光小屋”。宿舍长介绍,名字的寓意是8个女孩儿青春靓丽,很阳光。“会顶斋”的几个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不太好,他们取这个名字的寓意是:告诉别人,告诉世界,我能行!有的宿舍取名“静进堂”,意思就是要安静、上进……孩子们努力按照名字的文化含义不断改进。有的把宿舍名做成牌匾,挂在宿舍的墙上;有的打印出来,贴在窗户上,时时都能感受到一种激励。 负责公寓管理的学校政教处副主任王志恒介绍,开展这项活动后,学生宿舍面貌大为改观。有个班共有7个宿舍,因为学习紧张,以前宿舍卫生状况成问题,尤其是男生宿舍,更是脏乱差。开展活动没几周,7个宿舍居然有5个拿到了“文明宿舍”流动红旗。孩子们说:“如果宿舍里乱哄哄的,能与这名称相符吗?”他们把宿舍命名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慢慢营造出家一样的氛围。 宿舍的气氛融洽了,环境整洁了,在一天紧张的学习之后,孩子们都愿意回到自己的温馨港湾。 2008年6月4日,高三学生毕业典礼在校园里隆重举行。这看似平常的活动,对六盘山高中学子却有着特别的意义。3年的校园时光,给予了他们弥足珍贵的“财富”。他们的命运将从此改变!他们将肩负着南部亲人的殷殷期望,踏上新的征途。 “这已是学校连续第三届的毕业典礼。这样的场面留给每个学生终身难忘的记忆。”尽管已经半年过去了,金存钰校长回忆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8点整,1000名高三毕业生统一身着干干净净的校服,与老师合影,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表情! 9时,师生进入会场。会场内一派庄重祥和的气氛。主席台上放着成捆成捆的毕业证。主席台两边挂着条幅:“园丁心血,李茂桃荣栋材立;学子情怀,海阔天高鹏程远。”高二学生也来到毕业典礼的会场,欢送高三学长。校领导朗声宣读每一个毕业学生的名字,以示尊重。在优美的《毕业歌》旋律中,高三毕业生代表致词: “一直以为自己很坚强,可每次回想在校的日子,想起您细雨润物般的教导,总能让我泪湿眼眸。老师,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六盘山高级中学的老师们,您永远是我们心底最温暖的记忆……” 此时此刻,师生从心底里涌起一种感动,依恋、感恩、不舍……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幸福的泪花充盈在眼眶里。 每年高考后的离校之日,总有些学生不愿离去。不得已,老师们还得做“动员工作”。学生说:“老师,能让我再住一个晚上吗?我舍不得离开这里,想再看一看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师生依依惜别后,老师们的心里也是空落落的:“每一个学生的可爱身影,总会久久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在干旱的六盘山区,生长着一种耐旱力极强的植物——芨芨草。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的根,牢牢地抓住大地,难以拔起;它的叶,茁壮地向上生长,不屈不挠。冬日凛冽的朔风吹过,它依然伸展着向空而立的身姿,给贫瘠的土地点燃无尽的希望。 六盘山高中的每一个孩子,正如这生命力极强的芨芨草,穷且弥坚,倔强而坚强地向上生长!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