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一所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六十年光辉历程回望
2010-04-02  2010年04月02日  来源:人民教育

  二、百年树人谱华章——以德立教,与时俱进。

  实验人以德为纲、以德立教。注重行为养成,是基于实践的德育;注重潜移默化,是持之以恒的德育;注重知情意行,是协调发展的德育;注重联系实际,是与时俱进的德育。进入21世纪,实验人坚持不懈地将德育活动规范化、科学化、系列化,并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德育432211工程”,把德育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发扬优良传统,立足德育建设,培养政治方向明确、思想品德高尚、行为规范优秀、身体心理健康、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求真务实的创新型人才。”

  实验园的德育,是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的德育。

  上世纪60年代,是崇尚理想、激情澎湃的年代,但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不会在自然而然中生成,它来自于感知的陶冶与心灵的震荡——实验人深谙此理。1961年1月5日下午1点半,应实验人之邀,沈阳军区战士标兵雷锋来到了实验园,为全校1200名师生作主题为“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报告。据当时主持全面工作的副校长李人朴回忆:雷锋穿着一套洗得发白的黄军装,朴素,谦虚。报告结束,在学校一再挽留下,雷锋走进食堂与师生共进晚餐。临行前,雷锋交给学校一斤粮票和5角钱,李副校长不肯收,雷锋说:“这是纪律!”

  雷锋的报告和风范感动了实验园师生,从此,“向雷锋同志学习”便成为实验园历久弥新的优良传统。

  值得提及的是,实验人把雷锋近两个小时的报告全程录音,从而为后人留下了雷锋仅存的录音资料。1976年,这份录音资料被中央一新闻单位征调收藏,成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和精神财富。

  1999年,在50周年校庆的那一天,一尊雷锋铜像耸立于实验园“雷锋广场”中央。每学期,都会有一队队学子来到雷锋铜像前,举行入团宣言、成人仪式和瞻仰缅怀等活动。“披一身雪花,留一行深深的足迹。亲切的微笑,庄严的军礼,那是我们永远的记忆。啊,实验的师生,多么的骄傲,雷锋来过我们学校……”在嘹亮的《雷锋来过我们学校》的歌声中,雷锋精神穿越时空,永驻校园。

  学习雷锋——开展各种服务社会、参与社会、感知社会的学生“志愿者行动”,锤炼高尚的品德;学习雷锋——学军、学工、学农、学商,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体验人生的责任与追求;学习雷锋——走进高等学府,走进科研院所,走进文艺团体,走进国防机构,以丰富的见闻和时代的感受,滋养远大的理想;学习雷锋——实验人年年相继,代代相承,始终把“学习雷锋”作为德育的“切入口”和“生长点”,让传统的风帆鼓满时代的新风,让“钉子”精神和“奉献”精神陪伴学子们的一生。

  德育,永远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顺应时代的变革,实验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领域,从未停歇过创新的脚步。为了抵御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的政治化、运动化、成人化、公式化等流弊的浸染,几代实验人敢为人先,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探索。进入21世纪,实验人紧扣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遵循激励性、民主性、教育性原则,突出“全员育人”与“全程育人”的要求,制定了“德育432211工程”——办好4所学校:新生军校,青年学生党校,创造发明学校,家长学校;加强3个建设:德育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科研建设;建立2个基地:校内德育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贯彻2个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高举1面旗帜:向雷锋同志学习;强化1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将实验园的德育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

  朱锡杰,1991年上任的第六任校长。他大力倡导“治学必先修德,德不修则学不优”的教育观,坚决主张“先做人,后成才”的人才观,继承实验园“以德为纲,以德立教”的光荣传统,提出“培养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是教育工作的第一要义”的办学理念。

  王兆和,1997年上任的第七任校长。他著文:“人格是品德与性情的合金。育人先育魂,健全和谐的人格是一个人的魂。塑造健全和谐的人格是育人的主要任务。”他和实验人一起共同规划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创造性地提出了德育“432211工程”。

  2009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来贺信:“欣闻今年是辽宁省实验中学成立60周年,特向全校师生表示热烈祝贺!1986年7月,我任辽宁省省长时,参加了在你校召开的辽宁省德育教师座谈会。当时,我提出,希望你们带头把德育工作抓好,坚持全面发展。20多年来,你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教书育人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这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增添了光彩。”

  德育,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完整体系的德育,如一面猎猎旌旗,高高飘扬在实验园的上空!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