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科学备考“备”什么?
2010-04-06  2010年04月06日  来源:人民教育

  二、科学备考重在“坚持”。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我怎样才能获得成功?”苏格拉底没直接回答,他对所有学生说:“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很难的作业,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把胳膊前后用劲甩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认为这么简单的事没什么做不到的。一个月后,他问学生:“哪些学生在坚持甩胳膊?”有九成的学生举了手。半年后,苏格拉底通过检查,发现还有一半学生在坚持。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大家告诉我,这个最简单的甩手动作,现在有哪些学生在坚持做?”这时,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哲学家的柏拉图。

  人人都想获得成功,希望获得成功的秘诀。其实,“坚持”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即便是最简单的事,如果不能坚持,也难获得成功。

  现在,高考、中考已经临近,对师生来说,备考要注重备“坚持”,应包括如下内容:

  1.“坚持”是人坚强意志的表现。坚持需要付出,要克服惰性弱点,不受骄奢的诱惑,进而形成不怕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持久不变的执著进取习惯。一些学生成绩不好,往往是在不能坚持中落后的。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学生和教师都需要有“坚持”的毅力。我们要把学生学习毅力的培育,作为备考的重要内容。这种毅力是人的坚强意志形成的基础,是人的终生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素质。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成功。

  2.“坚持”是一种自信。“我能行!”、“我不怕!”、“我一定会实现目标!”人的这种自信是坚持的动力。我们要懂得:学生有了自信,比补100次课更起作用。人有了自信,就能持之以恒地做事,哪怕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我看见一所中学校园有一幅大标语:“苦战百天,挑战极限,必上重点!”其实,这对多数学生并无号召力,甚至引发一些学生的放弃。复习备考要为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注重培育全体学生学习追求的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无论原来成绩怎样,考试必有进步。这种自信,也是人终生发展所需要的。

  3.“坚持”需要良好的心态。心态不好,做再少的事情也会感到累,感到负担重,就很难坚持下去;心态好,尽管事情做得很多,但也不觉得累,能坚持做更多的事。有的教师说:“上了一天班,我好累啊!”有的教师说:“上了一天班,我收获真大呀!”这恐怕就是不同心态的区别。学生也是这样。在组织学生复习备考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健康心态的形成。教师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学生情绪的调动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意志的培育和形成,其决定因素在于师生共同坚持的良好心态。

  4.“坚持”促进潜能的发挥。潜能是人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的潜在能量,是一种知识技能与心理因素相融合的巨大能量。一旦发挥,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坚持”具有促进人潜能发挥的条件,谁能坚持到最后,潜能会发挥得更好,灵感经常在坚持中产生。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备考中,自己首先要“坚持”,为学生做榜样,让学生理解“坚持”的意义。教师要告诉学生:“坚持”能使自己的学习、考试能力更强;“坚持”是人的发展终生受用的素质;“坚持”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三、科学备考重在“化简”。

  现在有一种现象,学生、教师都怕考试。平时教学,师生就加班加点,迎考更是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到处找资料复习训练,考试“宝典”、“秘笈”堆满学生课桌。教师生怕训练漏掉了什么,反复指导和推荐题目给学生做。但却经常事与愿违,学生做得越多错误越多,脑袋好像越来越糊涂了!这样,事情变得复杂,师生疲惫不堪,负担过重,这是人为的一种结果。我们要明白,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科学备考更是这样,备考要备在实处,要在平时扎实教学的基础上,做好“化简”的工作。

  魏书生讲过一个例子:有一些萝卜放在一起,大家一看就明白:这是“一堆萝卜”。有人认为“一堆萝卜”的表述在认识上没深度,在理论上没高度。于是重新表述为:“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大家听后倒搞不懂了,什么是“此乃”、“若干”和“组合”?为了搞懂这些问题,就去查资料,就去培训。最后,大家终于研究明白了:不过就是“一堆萝卜”吗!

  这个例子说明,现实中,我们常有意无意地把一些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纯属无效劳动。教师们在组织学生复习备考中,不能犯这样的“错误”,要科学备考,抓住要点,变复杂为简单。这是教师高能力、高水平的表现。

  在备考中,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

  1. 复习备考要抓“纲”务“本”。一要认真学习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准确掌握规定的核心知识点、标高及方法目标。有的教师不了解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要求,仍凭“老经验”来组织学生复习,无的放矢,增加无效劳动,会把本来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二要扎实、有序地搞好平时的教学。有的学校很早(3年课程1年多学完)结束新课,用大量的时间搞模拟考试训练,学生失去了对知识渴求获取的享受过程,成了考试的“机器”。这种本末倒置的备考方式,对学生终生发展会产生畸形影响,得不偿失,是典型的“复杂化”的表现。它给学生的信息是:平时不需要上好课,只要进行做题训练就能考试。实际上,平时学习不好,很难考出好成绩。我常听学生考后说:“考试比我们平时复习的要简单得多!做了这么多题,好像一点用都没有!”因此我认为,复习备考,教师不要人为地给自己和学生增加无效的劳动和压力,要坚持教学常规,抓住教学要点,实实在在地做好备考工作。

  2. 复习备考要做到“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即“知道一事,而类推其他事,可以同样处理解决”。用在教学中,就是一种抓住要点“纲举目张”的学习方法。但有的教师误读了它的含义,认为学习一个知识(举一),要进行多个内容(反三)的训练,“反三”不够,还要“反四、反五……”这样一来,反而把简单变复杂。近几年,又有人提出备考要“举三反一”——在繁杂的题海训练中,找出规律的东西用来指导复习备考,还认为是在做化简工作。通过“举三、举四”的训练,来应付某一考题,是在把简单变为复杂,师生负担只会人为加重,对学生发展能力的培育帮助不大。我认为,科学备考要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一”这个规律,掌握学习方法。“举一反三”的过程就是把“复杂”化为“简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去认真寻找“画龙点睛”之处。

  复习备考不要人为地进行那些复杂无效的训练,要去掉备考的“神秘”感,还知识技能的本真,重在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备考的过程,是我们对考试重新理解、认识的过程。通过科学备考,考出素质教育的成果,考出学生的和谐发展,考出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9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