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自卑,往往是因为过于注重跟他人攀比造成的。应该让他认识到:考试只是对学生一般能力的考查,只要用心去做,合理地利用考试前的时间复习,都会有进步。教师可以帮自卑的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系统,比如,言语暗示,拳王阿里在每次出场比赛前,都要对着所有人嚷嚷,“我是冠军,我是不可战胜的”。 症状二:“管它呢。” 【表现】“考试?爱咋样咋样吧”。 【分析】有一些学生容易对复习和考试产生厌倦情绪,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容易出现这种症状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精神长时间集中在考试上,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惰性。 【建议】存在这种情况,“倾诉”不失为一个走出倦怠的好法子。教师应该多与这类学生进行平等的交谈,或者让平时和他们关系较好的同学主动找他们聊聊天,让他们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可以和他们谈一些平时他们喜欢的话题,通过倾诉来转移情绪。 症状三:“太敏感。” 【表现】过分关注考试排名,对自己的名次升降过度敏感,喜欢竞争,但是有时感觉很吃力。 【分析】有研究表明,多数人在竞争过程中,学习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加,结果比竞争意识差的人情况要好得多;然而,过于频繁的竞争,会使学生产生怯场、紧张的心理状态,不仅失去激励作用,反而有损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竞争可以激发潜质,但太看重竞争,过分关注结果只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太强烈的竞争意识,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 【建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适当的竞争基础上,把自己看作最大的竞争对手,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另外,带领他们适当地放松紧张心态,进行一些忽视外界的抗干扰训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努力做到不灰心、不放弃,建立起独立稳定的心理环境。 症状四:“爱抱怨。” 【表现】“我们的数学老师太差劲儿了,要不是他,我的数学也不会考这么点分……”考试临近,不少学生心情焦躁,抱怨个不停。 【分析】紧张的备考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心理攻坚战。时刻紧绷的大脑、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无力喘息,而抱怨、牢骚也就适时地产生了。 【建议】虽然考试要求的是公平公正,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因此,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与其让抱怨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影响本来不错的心情,还不如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抱怨多了有害无益。 症状五:“太苛刻。” 【表现】下午放学,从不和同学做伴回家,因为“他们的速度太慢了!”复习语文时总想着自己刚才做数学卷时,是否浪费了时间……即使这样,复习效率却越来越差。 【分析】这类学生的优点是自制力强,缺点是只关注自己的要求、标准,不肯调整自己,不愿和他人交流、沟通。而且,这类学生并不少见,尤其以女生居多。他们的性格中有追求完美的特点。因为自己的“苛刻”所产生的人际关系障碍必定影响心情,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备考的效率。 【建议】教师应该让学生适当地将自己的心理期望值调低些,以便从容应考;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经常和同学沟通,多和家长、老师交流,这样自己的想法、情绪就有了一个出口。同时,适当将复习节奏放慢一点,更有益于提高复习效率。 症状六:“心慌慌。” 【表现】在复习过程中莫明其妙地焦躁、坐卧不宁,看不进书,饭量锐减,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反复向别人絮叨,担心成绩不好等。 【分析】这种症状在初三、高三学生中比较普遍,情绪的紧张和心理的压力积聚多了,自然会转变为生理的异样,由此便会引发很多身体的不适。 【建议】连续学习40分钟应进行15分钟左右的休息,见缝插针去户外做一些运动。比如慢跑、踢毽子、投投篮、打羽毛球等。学生要特别注意运动前的热身,以免受伤;运动强度以运动后不感到疲惫、不影响学习为准。 如何远离考试焦虑 我们都已经认识到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生的学习是无益的,并且考试焦虑有时候是大可不必的。那么,教师如何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远离考试焦虑呢?我认为,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三个问题,掌握三种方法。 【正确看待三个问题】 首先,要客观地看待考试。有人说考试是个“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有道理的。考试可以督促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文化知识,使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绩,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克服困难。另外,要认真做好考试后的分析。要对考试成绩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一次考试差不能说明问题,关键是看自己是不是每次都在同类型的题目上犯错,还要看考试题目的难易程度。考好了要总结经验再接再厉,没考好要查找原因、吸取教训,不能一味自责。 其次,正确看待紧张。考试前,一定程度的紧张是很正常的。在考前的总复习一定要全面、扎实,不能只复习所谓的“重点”,要加强学习的整体意识,学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当过度紧张而发生“怯场”时,可尝试采用“调整呼吸法”,即暂时停止答卷,全身放松,做几次均匀而缓慢的深呼吸,这对考试焦虑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再其次,要解决心理动机过强的问题。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动机,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好评,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这种动机不能太强,更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他人的尊重和评价上。其实,学习就是挖掘自身潜力获取知识的过程。考试是检验获得知识程度的手段,不管什么类型的考试,任何一张考卷的分数结果都是一时的,如果过分注重分数,必然加重心理负担,就会使自己不由自主地进入过度紧张状态,影响自己能力的发挥。 【掌握三种方法】 第一,提高信心和勇气的方法。 教师可以教学生一些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例如:对自己说,“紧张什么?我能考好的!”“这道题肯定不止我一个人做不出来!”……这不是自负,而是在考试中遇到挫折时必要的调整方式。其次,教会学生正确地作比较,也就是不要总做横向比较,一味地和优秀的学生比较。为什么不尝试着纵向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呢?这样大家才能感知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第二,正确学习的方法。 这个对考生缓解考试紧张有什么意义呢?回顾一下造成紧张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学习安排不当而造成的。学习方法意味着什么呢?学习方法意味着学习效率。要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活学活用。有些知识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但更需要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最有效地记忆。对每一个知识问题,学生都应该先明白“是什么”,再了解“为什么”,再解决“如何办”。“为什么”是了解概念和实质,“为什么”是了解意义和目的,“如何办”是解决方法和要领,然后再把每个问题有机地贯穿起来,这样就可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就比较容易地掌握知识系统中的内在联系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掌握应试技巧。 应试技巧也是影响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可以在考试之前对学生做适当的培训。应试技巧高的人,一进考场先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打开试卷先浏览一下全部题目,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时间,答题时先易后难,难题先放过,有时间再细琢磨;对于难题,能走就走一步,不在卷面上留空白,争取把能拿的分数都拿到手……如果在考试时能够讲究答题技巧,致力于自己水平的充分发挥,紧张情绪就会被转移、淡化。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