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可敬的传承
2010-04-06  2010年04月06日  来源:人民教育

  ●本刊记者  白宏太

  2009年,北京小学的元旦联欢晚会,就从“牛年说牛”开始,为教师过集体生日。当主持人念到“拓荒之牛”时,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84岁的老校长陈玉华。适逢牛年,属牛的陈玉华已经在北京小学度过了一甲子的时光。

  老人颤巍巍地走上台,学校献上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只金灿灿的大寿桃上,栩栩如生地刻着5头牛。老人嗔怪说:“吴国通,你这是搞什么名堂?”吴国通说:“您是我们的开拓之人,也是恢复校名的功臣,您有资格接受我们的敬重!”

  主持人请老人说句话,她低头沉吟片刻,徐徐说道:“俯首甘为孺子牛。”语毕,全场掌声雷动。老人那传奇而坎坷的一生,她对这所学校的深爱与期望,都蕴藏在这一句诗中。

  1949年6月,北京小学初建,时年24岁的陈玉华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来此任教。那时候,她可能没想到,自己的一生从此要和这里结缘。从1953年起,陈玉华就是北京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直至“文革”爆发。

  “文革”中,北京小学因为背景特殊,遭受到的破坏也最严重,许多珍贵的校史资料都荡然无存。10年间,学校先改称槐柏树街小学,继而又改为长椿街学校。

  然而,留在校友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却是任何外力都毁不掉的:

  1954届校友王燕声清楚地记得,小学毕业时,他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陈玉华老师得知他身无分文,特地给他出了乘车费。那一年,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从此走上音乐之路。

  1964届校友张路也对母校心怀感激,幼年体弱多病的他在这里培养了对体育的爱好。“参加区运动会,陈玉华校长亲自带队,还在全校大会上给我们颁奖。”记忆中这闪亮的一角激励着他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多年后成了资深足球评论家、国安足球俱乐部经理。

  “文革”后,带着修复历史伤痕的重任,已是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副院长的陈玉华,重回北京小学,兼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她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复校名,在她的奔走呼吁下,在众多校友的努力下,1981年5月,“北京小学”的牌子终于重新挂在校门口。

  陈玉华为学校留下的,是至今受用不尽的财富。1981年以来,她先后主持制订了《学校工作三年规划》、《北京小学五年发展规划》,不仅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造了优良环境,而且使学校那些引以自豪的传统得以恢复、延续。

  1994年,陈玉华功成身退,但作为名誉校长,她仍偶尔来学校。大家都爱着她、敬着她,老师们亲昵地叫她“陈老太太”,学生们则称她“校长奶奶”。

  对陈玉华,对不同时期为学校作出贡献的前辈,吴国通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学校的基础是他们打下的,我们是中间的承接人,只是让这个学校的教育更加完善,仅此而已。”

  吴国通的话未免太谦虚。他在北京小学15年的办学实践已充分证明了,当初选择他为继任者是多么智慧的一件事。从某种程度上说,北京小学到了他的手中,才真正在精神气质、教育内涵、办学理想,乃至硬件环境上,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校”。

  而吴国通的智慧之处在于,他把个人发展与学校成长紧密结合。15年来,他一以贯之地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教育内涵的根本途径,从“九五”课题、“十五”课题到“十一五”课题,教师们的教育行为不断地改善,他的教育思想也不断地丰富。2005年的全市特级教师评聘中,北京小学令人瞠目地一下子出了3位特级,吴国通、李明新和高玉丽都榜上有名。

  共同成长的经历,无形中也保证了学校教育的延续性。从两年前开始,吴国通就有意识地退居幕后,把学校管理重任交给两位年轻人,如今的常务副校长李明新和党支部书记高玉丽。

  因此,当很多名校在为“后继乏人”伤脑筋时,吴国通却很放心。“他俩都是咱学校自己培养的,跟着我一起走过来,有思想,有专长。我相信,他们一定不会丢掉北京小学的传统,而且会有新的发展。”

  看得出,敬老爱幼,也是这里的一项传统。今年初,学校新提拔了一批中层干部。在大会上,李明新请吴国通给新干部提一点希望,吴国通没多说什么,重点只讲了8个字——“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教育是一条长长的路,需要一代代人用脚步去丈量。传统是一条潺潺的河,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源远流长。一所有传统的学校,值得我们去尊敬、追慕和景仰。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10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