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试卷,考试变得丰富多彩,低年级的孩子进行写字比赛,把现在写的字跟开学时写的字进行对比,看是否有进步。中高年级的考试更“另类”,让学生围绕“读书”这一话题,用一周时间办一张小报。“这样的考试看似容易,其实难度更大,是一项综合考试,孩子们可紧张了,同时又觉得很好玩儿。”李明新笑道。 这样新奇的考试,孩子们喜欢,家长也很期盼。六年级孩子在临毕业前,要参加学校的口语交际考试,虽然在毕业成绩中只占5分,但阵势却很大,一考就是半天,从教师、学生到家长,“全体总动员”。 你看,口语交际考试的题目,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语文教师出的话题是“写字与电脑”,科学课教师出的话题是“是否赞同克隆人”,社会课教师出的话题是“汶川县城是否大规模搬迁”,体育教师出的话题是“近视眼的形成”……到了考试那天,孩子们凭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话题,五六个人组成一个辩论小组,家长来做主持人。孩子们围绕话题,各抒己见。各科教师在一旁对孩子们的现场表现评分。 还有一年,北京小学的考试更让人瞠目结舌,全校一至六年级的语文考试题目都是一样的,只考一个字——“冷”。 “别看只有一个字,其中的学问大去了。”吴国通说。不同年级侧重点不同,一二年级用“冷”组词写话,三四年级用“冷”字写一个句段,五六年级以“冷”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从中足以考查出学生的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低年段的教学重点是字句,一个孩子只会写‘寒冷’这样的词,说明教师的教学面太窄,和一个能写出‘用冷峻的目光看着我’的孩子,水平肯定不一样。” 灵活多样的考试,反而让教师们更为务实。 一到期末,很多学校都紧锣密鼓地进行总复习。为了给学生留下复习时间,教师突击赶进度,提前两周上完课。可这时候,北京小学的教师还在不紧不慢地继续上课,最后只需花三两天搞一次能力测试。学校明确强调,不准搞繁琐的期末总复习。 “这就相当于,我们每学期比别的学校多上两周课。六年下来,我的学生就比别人多了一学期上课时间。”吴国通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稍稍停顿了一下,他肯定地说:“孩子基础扎实了,能力强了,你还怕他不会考试吗?” 说到底,考试评价是一根指挥棒,评价方式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孩子的能力水平。在北京小学,评价标准只有一条:“合格就是优秀!” “我们提倡增值性评价,合格就是优秀。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让每个人都找到信心和决心。”吴国通郑重地强调说。最能体现这一评价标准的,是北京小学自己编印设计的语文、数学学本。两年前,学校组织了各个学科的优秀教师,花了一个学期时间,自主设计、开发了一套学本,免费发给学生使用。 这套学本好在哪里?李明新随手翻开一本:“你们看,练习的内容紧扣学科目标,针对性强,学生只要做完这个练习,就不用天天考、周周考、月月考。” 小学生,大教育 在服务中体现生本,在积极中引导消极,在广阔中纠正狭隘,在个性中敦促发展。北京小学的教育者在努力做的,就是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教育尽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成长。 种下一颗道德的种子 寒假里的一天,看完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党支部书记高玉丽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由得想到了学校德育。 开学第一周,全校学生坐在教室里,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电视剪辑。高玉丽走在楼道里,听着各个教室里传出来的热烈掌声,由衷地感到欣慰:“我们时常抱怨孩子情感淡漠,实际上,孩子并非不会感动,而是我们很少给他们体验感动的机会。” 当然,如果教育仅止于此,也就毫无新意了。以此为起点,北京小学开展了“种下爱的种子,收获新的感动”的主题教育活动。孩子们走到校园、家庭、社区或者街头,留心发现身边的感动故事。一个孩子发现了这样的细节:学校门卫每天准时把报刊送到各个办公室,赶上下雨天,他不是把雨衣披在身上,而是用雨衣包着报刊,宁肯自己淋雨,也不让报刊打湿。教师在国旗下讲话中说了这件事,从此孩子们路过校门口,都恭敬地向门卫敬礼问好。 生活中的真善美,给了孩子们真实的感动。怎样让他们有创造感动的能力,是学校最关注的。 有一个小女孩,上课总心神不宁。细心的班主任发现后找她谈心,女孩说,最疼爱她的奶奶生病了,成了植物人。她一到周末就去医院跟奶奶说话,盼着把她唤醒。班主任告诉了全班同学,孩子们发起了一项爱心传递活动,每人说一段话,制作成录音带,请女孩带给奶奶听。 各个班级、每个孩子,都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点滴感动:学习更努力了、写作业更认真了、行为习惯更自觉了……一段时间后,带着丰厚的收获,孩子们举行了感动班级的人物评选,他们自己撰写颁奖词,把感动人物的事迹创编成对联,在全校广为流传。 充满童心的教育者还特意设计了一个道德象征物。学校给每个班发了一包凤仙花种子,哪个孩子有了进步,班主任就奖给他一颗种子,种在花盆里。很快,种子纷纷发芽、长叶。再后来,每个教室里都开满了红红的凤仙花。校园也因为这些感动,被点缀得格外美丽。 “今天的德育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每当高玉丽走进教室,看到一盆盆凤仙花,心里也开满了感动,“德育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道德的知识、概念和律令,而是种下一颗道德的种子,收获幸福的人生。”因此,从多年前开始,北京小学就大胆地做出“几个取消”:取消校门口值勤,取消班级一日常规量化评比,取消小干部终身制…… 显然,积极主动的引导,远比消极被动的约束更有效。北京小学的这样“几个增加”同样耐人寻味:增加了校园公益日、增加了校园书市、增加了“储蓄文明的场所”…… 在这里,教育者总是力图让教育的作用更久远、更深入。 有一天中午,高玉丽在学校值班,孩子们跑来报告说,班里一个小男孩正在残害昆虫。这本是极小的一件事,可高玉丽觉得,她一定要关注这个男孩。男孩来到她面前,毫不畏惧地看着她。高玉丽先是轻声细语地和他聊天。男孩父母离异,父亲脾气暴躁,对他非打即骂。 “我想知道,那只昆虫后来怎么样了?”高玉丽话锋一转。 “翅膀和触角都断了,被我扔到草坪上了。”孩子一脸的不在乎。 “他可能没意识到,但作为教师,我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触动他的心灵。”高玉丽拿出一张纸,请他画出昆虫的样子。孩子画完后,高玉丽沿着轮廓把它剪下来,对孩子说:“咱们为它举行一个葬礼吧。”她牵着孩子来到校园的草坪上,挖了一个坑,把纸昆虫埋进去,两人郑重其事地鞠了三个躬。 那一刻,高玉丽看到,孩子脸上的神情凝重了。回到办公室,她送给孩子一枚书签,上面写道:“你心怀着慈爱,将来一定会有幸福的人生。”几个月后,高玉丽又碰到了这个男孩。没想到,男孩主动跟她打招呼:“高老师好!”旁边的学生凑过来说:“高老师,他进步可大了,刚刚被我们评为突出进步生。” 听班主任说,那枚书签,一直被孩子放在铅笔盒里。高玉丽相信,她在孩子心灵里种下的慈善的种子,将来一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寄宿教育与习惯养成 女儿入学前,在某房地产公司工作的毛大庆,亲自走访了好几所学校。反复斟酌以后,他最终选择了北京小学。 毛大庆看中的,是这里的寄宿教育。这不仅因为他工作繁忙,无暇照管孩子,更重要的是,北京小学独特的寄宿教育宗旨吸引了他:“这里的集体生活环境,可以更好地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和交往能力,培养出一群对学习、对生活态度正确的人。” 在今天的北京小学,寄宿教育正成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一环,其中包含着对基础教育的深入思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小学曾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公立寄宿学校。当时,很多干部刚进城,忙于革命工作,只好把子女托付给国家。1985年1月,北京市教育局批复了宣武区的请示,“同意将北京小学恢复为寄宿制小学”。吴国通上任后,更是把全面恢复寄宿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不过,这么做不是为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他认为,在中国当代特殊的家庭模式下,应通过寄宿教育培养独生子女的自我发展意识。 一年前,当毛大庆把女儿送进北京小学时,心里不免也惴惴不安:“周围人都说,孩子这么小就住校,太残酷了吧。虽然寄宿教育对我是一种解脱,但解脱并不意味着不负责任。” 一开始,毛大庆很不放心,尽管学校规定,不允许随意探望孩子,但他总是找个理由,今天送一件毛衣,明天送一双鞋子,三天两头地到学校来。但他很快发觉,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每次他送东西过去,生活教师就会及时短信告知,衣物已给孩子穿上。“虽然我见不到孩子,但一收到短信,就知道孩子肯定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 “刚开学时,个别家长在校门口要看孩子,埋怨这里管理太严。但没过多久,看到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不断增强,他们都高兴了。”主管寄宿教育的杨济英副校长笑道。 杨济英很清楚,让家长们最满意的,是学校的“三段管理方式”。在很多寄宿制学校,教师一天24小时围着学生转,弄得精疲力竭。北京小学则实行分时段管理:每天早晨7∶30到下午3∶30,学生上课,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负责。下午3∶30到晚上8∶30,由副班主任负责课外活动、晚餐和自习课。晚上8∶30到次日7∶30,由生活教师料理学生们的休息起居。科学合理的时段划分,让学生一天的生活井然有序,也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需要劳逸结合,在自己的管理时段以外,可以自由地读书学习、钻研业务。”杨济英说。 真正让孩子们受益的,是富有寄宿特色的校本课程。每天晚上,孩子们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就可以凭兴趣爱好,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围棋、阅读、电脑、舞蹈、器乐……每周还有一节生活指导课,进行生活技能、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的引导。 如今,女儿入学快一年了。让毛大庆高兴的是,女儿周末回家,搂着他的脖子说:“爸爸,在学校里天天像吃了蜜似的。” 上学期一开学,每个家长都收到一份特别的邀请函,欢迎家长们各展其能,在学校“社会大课堂”活动中为学生们作讲座。先后有400多家长报名,有的家长自己不会讲,就请亲朋好友“代劳”。讲座的主题五花八门,有现代科技动态、心理健康指导、文学艺术鉴赏、防灾避险知识……其中不乏名家,人称“嫦娥之父”的著名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讲天体科学、奥委会官员讲申奥背后的感人故事、中央美院的教授讲授国画鉴赏……这可乐坏了杨济英,过去学校每年顶多有十几场报告会,有了家长的支持,一个学期就举办了一百三十多场讲座。 而多年以来,北京小学也很注重创设平台,让学生接受社会教育。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为学生设计一份新颖、有趣的家庭作业。 有一年春节,学校的寒假作业题目是“寻根问祖,家庭文化行”,其中细分了许多小板块,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或者“寻姓氏起源”,调查姓氏来历,搜寻同姓名人;或者“写我的姓名诗”,了解姓名的含义,用名字写诗;或者“访问家人之星”,采访亲戚中的杰出人士。此外还有“老照片轶事”、“画我的家谱”、“编写新家训”……这样的家庭作业,孩子们做得快乐,也学有所得。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的教育视野也越来越开阔。 一所学校的性格气质 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记者惊奇地看到一个坐着轮椅的小姑娘。她安静地排在队伍的最后,一点儿都不起眼。师生们似乎也习以为常,并没有特别介绍。直到采访家长时,记者才知道了她的特殊身份。 “她算是我的另一个女儿,学校不告诉你们,但我不能不说。”毛大庆激动地说,“她叫李月,就是残奥会上的芭蕾女孩儿。”记者有点迷惑。原来,这就是那个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女孩。2008年暑假,李月来京治疗。随后,李月因为参加了残奥会开幕式而倍受关注。 残奥会后,毛大庆四处打听,想出资帮助李月找一所学校念书。有一次碰到吴国通校长,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说了这件事。没想到,吴国通一口答应了,并且承诺不收任何费用。后来,李月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毛叔叔告诉我,我能上北京小学啦。”李月入学后,班主任徐艺老师安排了一个爱心小组,每天照顾她。教学楼中有一部备用电梯,为了接送方便,学校专门给她妈妈一把电梯的钥匙。 2008年冬天,四川的一家电视台得知此事,派摄制组奔赴北京,想采访李月和学校教师。吴国通坚决回绝:“不能把孩子弄得像明星似的,那还怎么学习?我们资助的是灾区儿童,不是为了宣传学校。”最终,摄制组在校门口守了好几天,也没有采访成功。 在这次采访中,本刊记者也只是看到了李月的背影。尽管如此,却让人对学校肃然起敬,正如毛大庆所言:“学校是有性格气质的,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的性格气质。” 可以说,在众多的名校中,北京小学的“出镜率”很低。他们做的很多事都极有“新闻性”,但他们考虑的只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在媒体上露脸。越是如此,学校的口碑却越好。 “让我最欣慰的是,我的孩子虽然喜欢影星、歌星,但并不崇拜。她崇拜的是杨利伟、任长霞这样的英雄人物。”学生家长王峥说。 王峥的丈夫长期在国外工作,几年前,他联系了一所国外学校,准备接孩子过去读书,还特地用摄像机拍下了那所学校的美景。原以为孩子会很喜欢,没想到,当他放完录像,孩子很坚决地说:“爸爸,我不去国外读书,我就喜欢北京小学。” “为什么呢?你看这所学校多漂亮啊!”爸爸有点不明白。 “爸爸,你知道我们学校的校训吗?”孩子不假思索地把校训一字一句地背诵出来,“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 听完孩子的话,爸爸愣住了,半天没出声。“当时,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我没想到,在这样一个时代,北京小学能让一个孩子这么热爱国家。”至今说起来,王峥仍觉得很感动。她知道,孩子在这里得到的,是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营养。 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更多地是通过教师反映出来。教师是否真的爱孩子,态度是否真诚,家长感受最真切。 “我的孩子很幸运,他的班主任王艳老师就像一个大姐姐。孩子们一下课就围着她,叽叽喳喳说不完的话。”另一位学生家长张书平说。寒假中,在班级博客上,张书平看到了王艳写给全班学生的信: “孩子们,我很高兴成为你们的孩子王!我们班因你们的存在而精彩,你们给老师带来了快乐,因为你们每个人的付出和投入,才让这个学期完美地结束了,老师要深情地说一声‘谢谢’……” 读完这封信,张书平眼睛酸酸的。一位教师放假还眷恋着学生,这是多么真挚的情感啊!“我想,肯定不止王老师一个人这样做,北京小学的每一位老师都很爱学生,所以才让学生这样依恋!” “在我心中,有个地方,七彩泉,滴水亭,风吹白杨。 在我心中,有个声音,是关爱,是祝愿,给我力量。 在我心中,有个向往,是阳光,是远方,自由飞翔……” 2008年7月,北京音乐厅,“用心灵歌唱”——北京小学合唱团专场音乐会缓缓落下帷幕。一首动听的歌曲响起,台上、台下,老师、学生,所有人都站起身,随着优美的旋律,动情地歌唱着。 这首歌的名字是《幸福成长》,是由著名作曲家雷蕾、易茗夫妇为北京小学谱写的校歌。每个周一的早晨,学生们就是踏着这熟悉的歌声走进校园,开始一周的快乐生活。 几个快要毕业的学生,由衷地诉说着对母校的依恋: “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懂得了很多,她将让我永远难忘!” “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让我感到非常快乐、温馨!” “六年时光像流水一样匆匆流走,流不走的是深深的感激之情!” 用心灵去歌唱,需要同样真挚、纯净的心灵去聆听!在北京小学这个“希望的摇篮”里,吴国通和他的同事们,正用他们的生命激情,创造着他们心中理想的教育,为孩子们谱写一曲美丽动听的童谣!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