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校着眼于对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通过训练、引导、规范管理等教育手段,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力求规范化、细目化、序列化,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好高骛远;要求要小,以小见大,易于实现;要求要实在、具体、不抽象。在此基础上“反复抓、抓反复”,将整体性、立体化、全方位、层层推进的行为训练,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模式,防止“回生”现象的发生,从而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二天,由生活组和西藏班学生会共同举办“迎新生,我爱我家”活动。按照惯例,新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首先参观校园建设和各种生活设施,并根据学校日常生活起居要求,现场学习高年级学生的寝室卫生管理、就寝、就餐秩序的做法,初步了解相关规定。老师和高年级学生一边细致、周到地讲解,一边手把手耐心地教他们铺床叠被、洗衣拖地、整理衣柜和摆放物品等,老师如“家长”般语重心长的话语,谆谆的教诲和殷殷的期盼,缓解了学生初到异地的思乡情绪,化作了学生日后行为的动力。然而,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为了巩固训练成果,学校还利用暑假举办了以内务整理为主要内容的夏令营,请来部队战士示范。依据检查评比制度,定期举办内务达标竞赛,评出宿舍标兵和文明寝室,寝室的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无论你什么时候走进学生寝室、校园一角,处处都能感受到养成教育的成果,寝室、校园的整洁、有序、卫生,展现了学生的文明风貌。 学校还将管理与家庭要求相结合,要求老师严格执行“代理家长”制度,在学生行为、心理、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看、带、疏、训、教”的五字工作方法。“看”:看好自己的学生能否按常规管理和要求行动,不出现安全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带”:手把手地教会学生生活技能,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家庭,率先垂范,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疏”: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上出现矛盾、情绪和心理问题时,“代理家长”要调治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偏差,教会学生处理问题和调整心理的方法。“训”:“代理家长”要与学科教师、生活管理员保持密切联系,对学生的组织纪律、内务整理、守时守信等给予要求和检查,及时训导。“教”:在内容上更侧重于生活化和家庭化,达到认知、激情、导行的目的,使老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思想上的益友,生活上的父母”。 长期以来,学校在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管理方法和育人规律时,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藏族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学校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努力搭建藏族学子全面发展的平台,坚决抵制消极、颓废等不良文化的侵蚀。学校通过开展“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班”和“五好”学生的评选活动、举办“当代中学生文明形象”辩论赛及征文活动和开展“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礼仪常规》等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注重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功能,努力做到科学性、系统性、生动性、灵活性的统一,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课内外管理,严肃课堂教学和考试纪律,扎实推进学风建设,建立了“从起点看进步、从提高比成绩”的评价体系,组织实施了有西藏班特色的德智体综合考评工作。加强对学生文娱中心、体育场所、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采取“校园晨检”、“就餐、就寝巡查”、“大课间活动检查”、“园内巡查”等具体管理措施,督促和引导学生遵守校规校例,从根本上实现了学生管理的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计量化和人性化,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文明向上的校风。 以教促学 提高质量 8年来,西藏部在加强教学管理、构造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与尝试。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加强课外辅导,鼓励他们知难而进。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老师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经过8年的教学探索,总结出了“低起点、小步走;多重复、强练习;重思维、分层次;讲学法、多鼓励”的教学方法。 “低起点、小步走”:在授新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思维层次薄弱的实际,教学要起点低、难度小、台阶小,要求不一步到位,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学要进度慢、容量小、讲解细,边讲边练边强化,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削枝、强干。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严格要求,做好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的储备。 “多重复、强练习”:针对学生学习中遗忘率高的特点,在教学中老师常常要“三步一回头”,讲新知识,先复习旧知识,在作业中经常布置旧知识的习题并进行讲评,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对知识运用要经过模仿、基本掌握、熟练掌握、灵活运用4个阶段。在模仿阶段加强解题的示范引路,在每个知识点的后面配上两三个小练习,讲、练、评结合,强化训练,当堂掌握。 “重思维、分层次”:针对学生思维层次低,难以独立形成复杂思维的特点,在不同的课型中,训练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概念课教学中,注意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典型的感性材料,从中抽象出事物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在规律课教学中,注意突出探索规律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思路清晰,步骤清楚;在习题课教学中突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采取逐步设疑、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打开、拓宽学生思路,注意分类、比较、归纳基本解题方法;在实验课中,从实验目的出发,弄清实验原理,突出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与步骤、处理数据及得出实验结论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指导,分类达标”的教学方法,一堂课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不同的提问,不同的练习针对不同的学生,使他们跳一跳都能够得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讲学法、多鼓励”:西藏班学生感到学习难,关键在于他们没有掌握一套适合于学科学习的有效方法,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学法也不同。因此,引导和教会学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尤为必要。此外,西藏班教师特别注重情感渗透,多鼓励、表扬和赏识远离父母、需要被关注、关心、重视的学生,查找学习退步的原因,分析影响提高的因素,促进学生快速进步。 如今,在校园的每一角落都能够看见汉藏学生一起读书的身影,爬满青藤的英语角长廊,经常能看见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互帮互学英语的热烈场面。那朗朗的读书声,那一次次亲切的问候,都成为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心血没有白费,付出赢得了回报。从2005年首度“亮剑”位居三甲到2007年、2008年的两度夺冠,三十五中人凭着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忠诚务实、不怕艰难、无怨无悔的思想信念让远离家乡的藏族学子屡获佳绩。在烈士陵园里有我们藏族学生献上的鲜花,在大蜀山森林里有我们藏族学生栽上的幼苗,在孤寡老人的家里有我们藏族学生打扫整洁的痕迹,在合肥的建设中也有西藏班学生的一份力量。在合肥市发起的“还乡村绿水,清洁家园”的活动中,西藏班48名环保志愿者加入清洁队伍行列。面对合肥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两名学生表达了西藏班学生共同的心声:我爱合肥,合肥是我们美丽的家园。 “辛勤的园丁”正在悉心呵护着藏族学子这些含苞待放的花朵。他们以拼搏的精神、洋溢的爱心,无微不至的关怀,用对民族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教育之歌”。西藏班老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千里之外的学生家长,他们联名寄来了锦旗:“恩师掬起万佛水,洒向雅砻育新苗。”江淮大地、淝水之畔,三十五中人正在用心血浇灌着一朵朵犹如哈达般洁白晶莹而又灿烂盛开的雪域高原之花!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 (原载《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