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湖北省利川市市直单位帮扶改造农村教学点纪实
2010-04-15  2010年04月15日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市公安局投资27.4万元援建柏杨坝镇光明教学点,仅用1个月就完成了教学楼和厕所的主体工程。市交警大队出资16.5万元对口帮扶改造忠路镇梨山教学点,仅用1个多月时间,就建成了此次教学点帮扶改造的样板工程之一。市建设局出资20万元,采用“倒排工期”的方式,为谋道镇太平教学点新建6间教室、2间教师办公室和1间厕所。市人大动员全体职工捐款3150元,用于援建柏杨坝镇两汇教学点。

  一些单位在实地察看学校后,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建设方案,新增了一些必要的改造项目。市法院为忠路镇下坪教学点新增投资4万多元,硬化操场、添置桌凳。帮扶文斗乡马桑坡教学点的市水土保持局为该校新增了修建办公室的项目,并为学校投资近1万元购买了课桌凳。市国税局、残联分别为忠路镇红花、理智两个教学点硬化操场投资2万元和1万元。市公安局为柏杨坝镇光明教学点硬化操场691平方米,修建围墙59米、大门20平方米,添置了价值1万多元的课桌凳。市地税局为汪营镇兴隆教学点硬化操场850平方米。市交通局为柏杨坝镇杨泗教学点投资16万元进行改造,超计划投资7万元。市公路段为柏杨坝镇龙河教学点维修教室651平方米,硬化操场440平方米。市林业局为文斗乡仁合教学点新增了修建办公室和厕所的任务。市人寿保险公司为文斗乡青山教学点增修围墙66米。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为文斗乡阚家坝小学增修办公室。一些单位虽然经费紧张,但在帮扶改造教学点时没有丝毫的吝啬。利川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邓国胜说:“这次教学点帮扶改造工程,有76个单位超规划完成帮扶任务,占帮扶单位的70%以上。”

  为了更好地实施“兴教工程”,2008年6月5日,利川市副市长刘定学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重点研究“兴教工程”相关问题。会议要求各相关单位形成真心重视、支持、关心教育事业的共识,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会议在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的同时,对学校工程在费用、程序、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优惠政策的及时出台,大大加快了教学点对口帮扶改造工程的进度。

  工程实施过程中,市领导秦章秋、周峥嵘、向辉、张树昌、陈德武等多次到本单位帮扶点实地察看,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许多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具体负责人多次到教学点实地勘察、监督。对口帮扶改造农村教学点的过程中,市直单位的同志兢兢业业,不辞辛劳,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市委办公室主任科员向先树不顾年岁已高,多次步行到建南镇维丰教学点,每次来回步行需要6个小时。市国土资源局主任科员赖树庭带病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不慎摔倒,仍要坚持工作,同行的同志强行把他送回家中休息。

  农村教学点帮扶改造工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利川市电视台和市教育局联合派出一个拍摄小组,深入农村教学点,拍摄了题为《大山的期盼》的专题片。6月9日,市政府组织召开教学点帮扶督办会,会上103个市直单位的领导观看了专题片《大山的期盼》。看到在风雨中飘摇的陈旧校舍、昏暗的教室、学生期盼的目光,在场的领导无不为之动容,更加坚定了对口帮扶改造农村教学点的使命感和决心。督办会后,“兴教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督察室、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市政府政务督察室多次深入各地现场监督施工进度和质量,有力地促进了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深山

  2008年9月9日,通过分组检查验收,市委办公室通报了全市103个市直单位对口帮扶改造农村教学点工程的完成情况。通报认为,帮扶单位行动快,动真情,投入大,帮扶实,严要求,保进度,体现了真帮实扶。

  在这次教学点帮扶改造工程中,利川市财政局、公安局、发展和改革局、地税局、电力公司等5个单位投资超过20万元,28个单位的投资超过10万元,54个单位的投入超过5万元。2008年12月10日,市财政局负责的投资达36.5万元的柏杨坝镇寒池教学点改造工程顺利竣工,教学点的85名学生搬进了新教室。至此,利川市市直单位对口帮扶改造农村教学点工程全面竣工。利川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刘晓冰说:“帮扶维修改造教学点,充分体现了利川市政府探索农村公平教育、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决心。”

  利川市市直单位对口帮扶改造农村教学点,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办学条件,昔日破旧的校舍被一栋栋坚固整洁的新校舍所取代,农村群众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白果坝村教学点58岁的丁老师感慨地说:“现在有了寝室和厨房,我再也用不着天天‘走教’了。”在广东打工的张祖东听说家乡的学校建好了,兴奋地打电话给光明教学点的安家友老师:“下学期,我要把儿子从广东转回家乡读书。”在大井村教学点改造工程的竣工典礼上,大井村村委会成员邓贵菊高兴地说:“村里的学校变了大样,全体村民都非常感谢帮扶单位的同志!”

  2008年8月下旬,《大山的期盼》原班摄制人员奔赴部分教学点,镜头再次对准那些大山深处的农村孩子。在杨泗教学点,工人正在安装校园栅栏,由一位当地人士无偿提供的50套新桌凳刚刚拉进校园,30多名学生个个高兴得手舞足蹈。在四水池教学点,一位学生家长站在新修的教室面前对记者说:“过去孩子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有时下雨还要打伞。现在好了,孩子们能坐在这样舒适的教室里学习,我们也放心了。”在复兴教学点,肖老师说:“过去校舍破旧,由于害怕远程教育设备被盗,我就带学生在家里上远程教育课。现在好了,学生们有了新教室,可以在学校安安心心地用远程教育设备上课了!”在杨泗教学点,年近八旬的黄老汉看到孙子搬出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舍,进入新教室,激动不已。制作专题片的记者看到昔日破旧的教学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群众的期盼已经变成了现实,兴奋地把片名定为《大山梦圆》。

  2008年12月24日,利川市人大组织部分人大代表调研教育工作时,充分肯定了“兴教工程”。他们一致认为,市直部门帮扶改造103个农村教学点,为全民兴教带了个好头。一位网友得知家乡的学校如今面貌焕然一新,在帖子里动情地写道:“利川现在这样办教育,让我看到了农村的希望。”

  利川市的农村学生从此告别了破旧的校舍,在窗明几净的新教室里,他们可以和城里的学生一样,通过远程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利川市政府科学决策,通过市直部门对口帮扶维修改造农村教学点,让教育公平的灿烂阳光洒向了大山深处。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教育局)

  (原载《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5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