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撒拉族的风俗习惯
2010-04-15  2010年04月15日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 明伟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部分撒拉族散居于青海省西宁市及黄南、海北、海西等州。在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伊宁县也有少量分布。撒拉族人口约为10万,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历史上曾使用以阿拉伯文字母为基础的撒拉文,本民族称之为“土尔克文”。现在大多数撒拉族群众,特别是中青年人都会讲汉语,有的还会说藏语,居住在新疆的撒拉族兼通维吾尔语。

  撒拉族人大多身材高大健壮,高鼻圆眼,男子多留胡须,具有果敢刚毅的民族性格。根据历史学家考证,撒拉族先民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元朝时从中亚东迁,定居到循化已有约800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从周围回、汉、藏等民族中不断吸收新鲜血液,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撒拉族,形成时间约在明代中叶。

  撒拉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对其历史发展和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深的影响。虽然撒拉族信仰的教派众多,但基本信仰并无差异,只是在对教义、教律的解释或礼仪的细节上稍有不同。撒拉族过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圣纪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大小清真寺遍布撒拉族各个村落,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传统服饰

  撒拉族在服饰上与回族大致相同。成年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夏天爱穿白汗褟、青夹夹(即白衬衫上套一个黑坎肩),冬天喜欢穿皮袄。老年男子则常穿两侧开衩的长衫,做礼拜时头缠“达斯达尔”(缠巾)。女子头戴盖头,少女和少妇戴绿色的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的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年轻女子喜欢穿颜色鲜艳的大襟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身穿长裤,脚穿绣花鞋;中老年妇女的服装多为颜色素净的大襟夹棉长袍。另外,撒拉族妇女还喜欢戴戒指、手镯、耳环等饰物。

  饮食习惯

  撒拉族的主食主要是小麦、青稞、荞麦,制作的方法颇为讲究,有馒头、面片、拉面、散饭、搅团等许多品种。副食主要为牛、羊、鸡肉和各种蔬菜瓜豆。每逢节庆或宴请宾客,则炸油香、馓子,吃手抓肉。撒拉族喜欢喝奶茶和麦茶,家家备有茶壶和盖碗等茶具,而且还十分讲究制茶方法和饮茶礼节。

  居住特点

  撒拉族的风俗习惯虽然和周围的回族相似,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撒拉族聚族而居,自成区域,因此,血缘较近的“阿格乃”和“孔木散”(家族组织)居住在同一区域,虽与回族同信一教,但由于居住区域分明,宗教活动的界限也很清楚。撒拉族对住宅历来十分讲究,庭院建筑别致,配置精巧,工艺细致。房屋多为四合院式平顶土房,以土木结构为主,讲究建筑艺术,所选木料质地优良。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修建了土木结构的楼房,也有不少砖木结构的新型楼房。

  文学艺术

  撒拉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以说唱为主的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撒拉曲、宴席曲、“花儿”等多种形式。关于撒拉族先民辗转迁徙的传说,至今仍在民间 广泛流传。撒拉族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曲调高亢悠扬,节奏自由奔放,深受群众喜爱。民间乐器以“口细”最具特色。“口细”一般以铜或银制成,长约半厘米,小巧玲珑。吹奏时音量较弱,音符起伏不大,但其声如泣如诉,缠绵动人,为撒拉族妇女所钟爱。

  (原载《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5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